作者:黃偉然

hlf-filled-glass

半杯水,有人說是半空,有人說為半滿;水杯不過一個,看法卻跑來兩個。基督教的道理豈不也如此?

就以救恩作例,有人說:「神既救我們,我們豈不應待在罪中,以更大的罪責來彰顯祂恩典浩瀚無垠?」然而又有人說:「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麼?斷乎不可!」就這樣,一個救恩便生出一雙截然不同的孩子。其實,這些龍鳳胎家庭在基督教比比皆是,我們再看個例子:有人認為盼望根本是鴉片,是種舒緩眼前壓迫的麻醉藥,騙取人當下幸福;可是又有人認為「只要信仰發展成盼望,所造成的就不是安定,而是不安;不是有耐心,而是無耐心。它並沒有撫平不平靜的心(cor inquietum),它本身反而就是人的這顆不平靜的心……這個盼望騙取了人當下的幸福嗎?它豈能如此做!它本身難道不是當下的幸福。」(莫爾特曼語)

看法同出一源卻南轅北轍,這同源異流的分岔口不就是聽道理的人嗎?道理 (例如:神救我們)來到人前,人以自身閱歷為經,慣常思考模式為緯判定道理引申的看法(例如:可以仍在罪中/不可仍在罪中)。這思考模式是我們理解的框框、取態的傾向、價值判斷的基準,事物是好抑或壞、吸引抑或討厭、可能抑或不可能、有意義抑或無意義,全取決於這思考模式。

這思考模式說來有趣,它是鏡子裏的磁鐵,一塊顛倒的磁鐵:它同性相吸,異性相斥。越類近的事物,這思考模式便越認同;越相遠的事物,它便越反對。當遇上與自身思考模式相仿的事物,我們傾向着眼相似處而包容相異處,但當遇到差異萬里的事物,我們便慣於找錯處而不屑與之有相同處。所以我們越多聽自己同意的看法就越同意那看法,越多聽不認同的看法便越不認同之。

這樣說來,改變看法豈不無望?這倒也不是,若是這看法沒有牢牢緊扣人的思考模式,你花點唇舌,談談這看法的弊病,說說那看法的優處,看法或許就給改變過來。至於牢牢扣着人思考模式的看法就是另一回事了。看法若是緊扣人的思考模式,任你再多說甚麼優劣利弊、瑜瑕得失,聽者都只會着眼於他不認同的前設—看法下的思考模式。因此,這等看法若要改變只能始於思考模式的改變,而思考模式的改變只能始於思考模式認知到改變的可能,而思考模式認知到改變的可能只能始於一根刺,一個另類的思考模式出現在他眼前。

黃偉然
平信徒,渴望成為人的人,在茫然失所中決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