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今集節目中我要介紹的好書,是龔立人博士的新著《在暗角言說上主》,由香港基督徒學會出版,厚224頁。
作者在本書自序說明:「近十多年來,香港的神學界愈來愈留意政治神學和公共神學的課題,而相關書籍的出版也漸多。『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和『雨傘運動』為香港的教會和神學界提供一個很具體的歷史企劃,思考政治神學和公共神學的基礎、範疇、內容和踐行等。我們不再可能仍留在圖書館和辦公室做政治神學和公共神學,更要在夏愨道、彌敦道和軒尼詩道反思神學的政治和公共意義。這書就在這歷史背景和場景下寫成。」
作者進一步解說,他自己是以「進入」的行動在夏愨道、彌敦道和軒尼詩道做神學,不是因為這樣的神學才是有血有肉,而是因為他沒有不在場的選擇。因此,本書不是很系統地、全面地和客觀地從「雨傘運動」建構政治神學和公共神學。相反,是以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間一些重大經歷和情意結,來反映作者在其中的激情、迷惘與掙扎。
全書共有九章,計:第一章「私人的信仰與上主在公共」;第二章「秩序的時間與上主的時機」;第三章「社會撕裂與復和的上主」;第四章「政治對話與對話的上主」;第五章「本土與共同 上主與鄰舍」;第六章「族群的圖騰與受壓迫者的上主」;第七章「歷史的哲學與歷史的上主」;第八章「死亡的偶像與生命的上主」;第九章「政治資本與靈性資本」。
若要以一個主題或一條主線貫穿這書,這是「時機與災難」(第二章)。即雨傘運動可以是邁向公義社會的時機,也可以是陷入社會對立的災難。教會和基督徒在其中的使命,就是懂得辨識,帶著上主的慈悲,冒險地進入場景,引導這場運動成為時機。要實踐這使命,教會和基督徒須要認識上主在公共的意思(第一章),並成為社會的靈性資本(第九章)。在夏愨道、彌敦道和軒尼詩道,我認識上主是復和的上主(第三章)、對話的上主(第四章)、上主兒女的政治身分(第五章)、壓迫者的上主(第六章)、歷史的上主(第七章)和生命的上主(第八章)。
作者龔立人曾先後在香港信義宗神學院、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蘇格蘭聖安德烈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修讀神學學位課程,並獲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副教授,並兼任香港基督徒學會義務總幹事。個人著作頗豐,其中三本著作更曾榮獲「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分別是《眼淚並未抹乾》(2001年神學論著組年獎)、《不正常的信仰—身體、身份、政治》(2008年神學著作組推薦獎),以《同性戀的十字架》(2015年神學著作組推薦獎,與羅秉祥合著)。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