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積斯汀.沃克(Justin Walker)、雅各.懷特(Jacob L. Wright)
譯者:吳耀鏜

希伯來聖經(或舊約聖經)在當代社會佔據著一個獨特的位置。無論在電影、公共辯論、甚至政治演說中都各自以巧妙的方式間接提到這些古文本。在當代文化中引用到「聖經說」往往給人印象是:這些古文本的出現是無任何人的協助;但事實是寫作、編輯和這些文本的收集都是數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的成果。
在前現代,讀者假設了希伯來聖經的文本是由以色列歷史中的重要人物所寫成的──個人的有摩西、約書亞或撒母耳,他們自行記錄他們的經歷。這種對聖經作者身份的傳統理解源於文本本身。例如:幾個段落提到摩西寫下神的誡命(出埃及記十七14、廿四4、卅四28;民數記卅三2;申命記卅一9/22),而許多其他的段落亦提到「摩西律法」(例如:約書亞記八30-31,列王記下十四6,以斯拉記三2)。這些線索導致讀者認定摩西是五經的作者。
同樣,因為所羅門經常在智慧文學出現,被牢記為一位異常聰明的人(王上四29-34),前現代的讀者歌頌所羅門的著作如雅歌(一1),傳道書(一1, 12)和箴言的主要部份(一1;十1)。像這樣的聯想不僅為希伯來聖經如何誕生提供一個直截了當的解釋,亦為這些文集增添了一種特殊的權威。因為這些聖經英雄忠誠的記述,這些文本被認為是以色列經歷與上帝性情可靠的陳述。按照這個傳統的觀點,希伯來聖經只是數個世紀以來(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至5世紀),個別作者撰寫的文本的收集。
然而,隨著現代來臨的曙光,學者開始提出其他模型,根據較新的閱讀方式和文本細節所啟示的,去解釋希伯來聖經的形成。從事古典研究的學者已經發展出特殊的方式,去分析古希臘羅馬文學,以確定這些文本是如何構成、何時寫成、如何編輯、並由甚麼情況所引致的。早在17世紀,聖經學者開始採用這些方法,並將之應用到希伯來聖經。他們的分析首先注意到在五經故事的行文中明顯的問題──如故事重複、在一個故事裡面,在寫作風格和語法上出現多重引介和變化,或情節中斷。
現代學者視這些隆起的地方為線索,以一個不同的模型,去解釋希伯來聖經的構成,而非堅持摩西的作者身份,試圖解決這些敍事打嗝(narrative hiccups)。這個較新的模型讓我們明白到,聖經是一個延伸寫作、編輯和彙集過程的結果,隨著時間,將個別的傳統滙集成較大的書卷。這些洞察隨著考古資料的增加和對其他文化如何記錄、編輯和保存他們重要文獻的理解,而得到進一步確認。像這些其他的文本一樣,聖經很可能並非重要人士的作品。相反,聖經是由歷世歷代的作者和編者,穿梭於以色列、猶大和猶太人的歷史,去撰寫、編輯和增補這些書卷而成的。
雖然,過去兩個世紀已經見證了各種各樣關於希伯來聖經如何形成的學說,今日多數學者的結論是,第一個重要的文學生產期並非在摩西時代(公元前13世紀),而是在南國猶大的政治高峰期(公元前8-6世紀)。
這並非說聖經文本並非早於這個時期寫成的。北方傳統(例如:發生在北方地區如伯特利的雅各故事)很可能在公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滅亡之前寫成的;而箴言的前半部分、一些皇室的詩篇、或甚至約書(出埃及記廿19至廿三33),可能早於公元前9世紀。然而,多數學者不再認為大批的寫作資料是出自聯合王國時期。相反,考古研究顯示,猶大在這段歷史中較晚期,即公元前8至7世紀的極盛時期,發展出一套寫作文化。
然而,這並不表示一大部份的聖經文集是於猶大南國的晚期組成,也不表示在放逐和後放逐時期,猶大在希伯來聖經的形成上只發揮微小的編輯角色。事實上,審慎的學者明白到大多數的希伯來聖經(尤其是五經)是波斯時期(公元前6至3世紀)的產物。許多文本在放逐時期(例如:以西結書和第二以賽亞書)(譯按:第二以賽亞書“Deutero-Isaiah”是指40至55章,是公元前6世紀放逐時期一位匿名作者的作品。)和後放逐時期(例如:五經的《祭司典》底本、以斯拉—尼希米和但以理)(譯按:《祭司典》底本“Priestly source”是底本學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中,《希伯來聖經》四個底本來源之一,依時序為:耶和華文獻“The Jahwist (J)” (850-800 BC)、伊羅興文獻“The Elohist (E)” (800-750 BC)、申命記文獻“The Deuteronomist (D)” (750-650 BC)和祭司文獻“The Priestly (P)” (550-500 BC)。)組成的。這些時期的文士持續校訂和增補他們由前放逐時期繼承下來的任何寫作傳統。他們現在所看待的聖經文本(由五經到先知書)是波斯和希臘猶太人所寫作或編輯而成的作品。
雖然「編輯」“editing”可能意味著篡改或歪曲先輩「本真」“authentic”或「原創」“original”的寫作,學者現在明白到修訂的抄本並非旨在誤導新的讀者,而是讓先前的材料在他們當下的處境言之成理。因此,編輯、增補和整合的方式,是為了在放逐生活下的讀者,忠實地接收和解釋以色列的故事和寫作。而在希伯來聖經本身,我們可以見證歷世歷代的讀者如何運用先輩的故事這部引人入勝的歷史。
原文:
Justin Walker, Jacob L. Wright, “How Was the Bible Formed?”, n.p. [cited 14 Mar 2016].
—
積斯汀.沃克(Justin Walker)
埃默里大學(Emroy University)希伯來聖經課程博士生
雅各.懷特(Jacob L. Wright)
埃默里大學(Emroy University)希伯來聖經副教授
吳耀鏜
沐浴於基督身體的愛河中。於心碎中拾回珍珠一顆,晶瑩的心靈於翻騰的日月中沈寂,在驚詫中發現背叛的本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