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然

Linda-Johannessen-04072012-1024x764
(圖片來源:http://www.gypsytornado.com/be-true-to-yourself/)

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然而誰會去找醫生?就只有那些坦然承認自己是病人的人。

有個學生學習努力、上課認真,同學都很欣賞他。他的筆記刻意求工,字體端莊不在話下,各色螢光筆的餘光相互輝映,每顆標示重點的星星都是畫龍點睛。可是這學生的成績卻總在合格邊緣徘徊,他抱怨說:「我已經很努力,卻甚麼成果也沒有!」原來,這學生每天整理筆記卻不花時間温習筆記,整理筆記時也不留意抄寫內容,只思量筆記如何才能令人眼前一亮。他其實不努力温習;他只希望為自己塑造一副「已經很努力」的形象來換取同學的讚賞。不只如此,他還在塑造一副「已經很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形象,他沉醉這楚楚可憐的自己,從自身的可憐中萃取快樂。這學生沒有坦誠面對這些想法和慾望,他說:「我已經很努力,卻甚麼成果也沒有!」這是不真誠面對自己。

真誠面對自己就是坦白承認那堆藏在心底的想法,不管那堆想法是高尚是卑劣、是可敬是可恥、是真誠是虛偽。我們面對自己,必須面對如其所是的自己而非那理想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不必然是正面積極的自己,因為人總能沉醉可憐的自己,用不快樂的音符堆砌自我滿足的樂章),不然,我們面對的就不過是稻草人一個。這稻草人不是論戰中的稻草人,而是我們生命中的稻草人、是我們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的稻草人。

惟有真誠面對自己、不躲在稻草人背後、坦然承認自己有病,我們才能看見耶穌的判語不是千篇一律的講章,而是貼身剪裁的呼召,是對當下的呼召。

潘霍華牧師曾說:「十字架已放在每個基督徒的肩上……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祂是在呼召他來為祂死。這死可能像第一代門徒般撇下一切跟隨主,可能是馬丁路德般離開修道院進入世界……耶穌呼召年輕的財主是呼召他去死,因為只有治死他的意願才可追隨基督。」我們必須注意,「撇下一切」、「離開修院」、「變賣所有」本質上都不是在回應耶穌的呼召;只有當這些行動是耶穌對舊我貼身剪裁的呼召時,它們才成為我們對呼召的回應,並同時成為你我當下的死和生。若有人要跟從主,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主。

一個人越是真誠面對自己就越會真誠面對自己;一個人越是躲在稻草人後面就越會躲在稻草人後面。若是習慣躲在稻草人後面,有朝一日,稻草人不免倒下,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壓垮那人,那時就算給他一支縮小電筒,他也無能穿過鍼的眼了。

黃偉然
平信徒,渴望成為人的人,在茫然失所中決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