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上次介紹過邢福增院長的講道集,今集又介紹另一本講道集《你在何處牧羊》。無獨有偶的作者也是位神學院院長,也是位歷史學者,她是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蔡麗貞博士。本書是她在2002年首本講道集《基督徒的搬家哲學》的續集,是她近十年講道精華的五部曲,處處展現經文與生命交織而成的豐美圖像。
全書分為五部分共有講章十八篇,每篇都補上作者的後記。第一部「生命,獨處與共融的交織」,三篇講章細意解讀二次大戰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名著《團契生活》,思考團契生活的三個重要向度:共融、獨處和承擔。第二部「 女人,溫柔與強韌的共處」,分三篇信息來審視舊約奇女子以斯帖, 透視女人、摰愛和張力。第三部「愛情,冰雪與烈焰的對遇 」,三篇研讀雅歌的信息分享,體會著女主角四處尋找佳偶的蹤跡,轉換成牧羊女追隨上主祂腳蹤,尋覓屬於祂的羊群,牧養祂子民的心路歷程。本書前三部都是組曲,富含細心規畫過的主題與釋經,記錄著作者一次又一次的講壇任務,人生倏忽又飛躍十載。似乎也象徵其人生歷練已由「歷史神學」轉化為「系統神學」的境界(參見蔡氏另一著作:《誰說字句叫人死──從釋經史看典範的轉移》),由無心插柳的潑墨創作漸漸過渡到有責任的深度牧養。
第四部「對峙,永恆與今生的較勁」,構思情節與作者上一部講道集《基督徒的搬家哲學》最為接軌,分享作者安息年時在外地寄居生活的點滴,特別用幾個英文單字將之串聯起來的五篇講章,刻意營造出中西合璧的異國情調,並映照出在遙遠異鄉的過客情懷。第五部「母親,放手與不捨的拔河」 ,四篇講章憶述送走母親的人生滄桑,悲喜後的恬淡讓作者更加領會父神所布局的人生劇情,一代過去一代又來。法國雕刻家兼畫家Lacombe那組木雕畫(見第十六篇)分別在兩階段的旅程體現,由哲學家、畫家的辯證眼光,演繹成女兒、媳婦的柔順心腸,滋味是如此難訴的酸甜苦辣。
2015年仲夏,蔡院長到北京旅行,在郊區偶遇十九世紀末法國畫家Alphonse Osbert的作品,這幅牧羊女畫作遂成了本書封面,書名《你在何處牧羊》也呼之欲出。誠如祈克果所言,「真理是一種激情,不是冷漠地站在我面前,而是對『我』和『我的生命』有更深意義的理念,使我心裡產生一種恐懼的顫抖,或一種信託的敬虔」。在靈修、講道中,神親自現身,傳道人只是提詞者,聽眾才是主角,公開站在上帝面前,真真實實演出一齣戲。講道是最艱難的藝術,因為講道者需先被感動。整理過往十年的人生戰果,每每驚艷當時的神來之筆,更為神在客旅寄居的歲月中的雕塑與剪裁之刀工而激動不已。
從談潘霍華的《團契生活》、以斯帖記、雅歌、旅外記趣到對母親的懷念,作者善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與經文產生敘事的互文性,不僅為讀者挪出思考空間,更拉近讀者與經文、作者的距離。在趣味橫生的閱讀旅程中,帶領你經歷一場聖經與自我的對話!這又是另一番講道者情懷,亟需細意品讀。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