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信仰,是感知上的東西?神學,是基督徒私有的範疇?聖經,是無誤的?傳統,是不合潮流的東西?今天尋求知識,要不是以客觀為判準,就是以相對的多元為判準。前者排斥任何未經證實的信念,聲稱惟有理性才可勝任這一任務;後者不相信理性,不會委身於任何特定的信念,只會在不同的觀點之間遊走。神學思考同樣也會落入如斯景況。
今集節目中我要介紹的好書是《信故我思──神學思考方法獻議》(Faith Thinking: The Dynamics of Christian Theology),英文原著出版於1995年,作者是蘇格蘭著名系統神學家哈特(Trevor Hart)。他是聖安德烈斯聖公會主任牧師,兼任聖安德烈斯大學神學榮譽教授,專於系統神學、基督教傳統的當代重構和神學的跨學科(尤其是哲學和文學)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關於人類想像的本性和作用。著作有《在生命境況中尋見上帝:給當代讀者的舊約故事》(與包衡合著)、《盼望猶存──基督教終末論的當代意義》(與包衡合著)、以及Regarding Karl Barth、Between the Image and the Wor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等。
本書是神學知識論的著作,討論神學知識的進路及其本性。面對啟蒙時代以來做神學時常見的問題,本書並不簡單直接提供標準答案,反倒首先深入分析上述兩種判準所引起的種種困難,方才提出作者的第三條進路。全書鑰字是faith thinking(信仰思考)。作者確信:神學是透過信仰來理解它自身、它的對象,以及它在今日世界中的位置的嘗試。這樣的探尋,是信仰存在其自身無法逃避的必然結果。上帝會在不同的時代中重新呼召教會,讓她為信仰提出融貫的講述,為上帝託付她的活潑真理──基督的福音作見證。每一個人作為信仰和見證群體的一分子,都蒙上帝呼召參與神學任務。
全書分為四部其十一章,作者於第一部「信仰的復興」(共三章)探討信仰的確定性的問題,並縷述信仰於知識中的位置;接著在第二部「恢復神學中的信仰」(共二章),重申「信仰尋求理解」的重要性,並釐清神學在公共領域的位置;第三部「弄清楚聖經的意思」(共二章),表明信仰羣體怎樣透過聖經去理解其所委身的信仰,並應以甚麼方式和態度去詮釋聖經;最後,作者於第四部「傳統的轉化」(共四章),帶領讀者一起反思信仰傳統的傳承、開展與整合的問題,從而描述如何做神學,並從中學習,好讓讀者自己在神學領域的探險中獲得指引。
中譯本兩位譯者均畢業於聖安德烈斯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受業於哈特。歐力仁博士給今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特職牧師,台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著有《你的神祇,我的上帝?》、《哪位基督?何種神學?》,譯有潘霍華的《耶穌的祈禱書》。鄧紹光博士則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譯有潘寧博的《天國近了》、包衡的《啟示錄神學》、卡普托的《哲學與神學》、韋伯斯特的《聖經:一個教義式的勾畫》、根頓的《如此我信》(與趙崇明合譯)等書,個人著作甚豐。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