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Á_¤¤ªºº}ªy¡X¡X­»´ä±Ð·|ªº¦æ®È¬Fªvfm(output)

剛踏入丙申年大年初一深夜,香港鬧區街頭發生騷亂,事件可說是一年前「佔中」的延續,傷口未獲醫治,爭議至今仍在不斷升溫。為了幫助信徒認識當前香港教會及社會內外的政治現況,今集節目中我要介紹的好書,是趙崇明博士在去年十月出版的著作《夾縫中的漂泊:香港教會的行旅政治》,書厚252頁。

《夾縫中的漂泊》全書分為五部分共23章。第一部「夾縫中的香港」,用了5章篇幅分從居間(metaxy)、閾限(liminality)和弔詭(paradox)三重想像,並以此來透視傳道者的時間觀和終末觀。第二部「香港政治的混雜性」,分3章簡介此時此刻香港面對的三個重要議題:「本土意識」、「差異政治」和「誰代表我」。第三部「政治人的靈性與道德」,花5章來申論「默觀的社會行動」、「天國公民的公共德性」、「破碎世界的破碎政治」、「抗爭衝突與和平靈性」,以及「沉默成為另一種聲音」這五個向度。第四部「散居異鄉之路:行旅政治」,分5章說明行旅政治的理想特性。第五部「日常生活的政治踐行」,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把行旅政治實踐出來。

回顧歷史,作者發現香港政治竟就是「在時間的張力之間」發生。由於不同政治陣營各自有不同的政治發展時間表,於是在政治改革過程中,香港人便只能在各種張力間蹣跚前行(甚或後退)。這和基督徒信仰中「在過去、現在與終末之間」預期將來必發生的人事物的「既濟與未濟」(already but not yet)時間結構極其相似,但卻能帶來盼望的應許和動力。

本書子題中「行旅政治」正是指這種以「行旅」形式及性質出現的政治。書中作者以舊約出埃及記以色列民流散異域的行旅故事為例,說明上帝子民即使在「流亡」(狀況)、「飄流」(閾限)、「流散」(弔詭)中,仍要學習相信上帝的同行。上帝子民要身體力行,突破自身視域限制,終能帶出行旅政治的靈性、人格和道德境地。

香港的政治,就是在時間的張力中發生的政治。在種種夾縫之間,香港社會的撕裂日益嚴重,敵我鬥爭更使得差異無法共存,香港在進與退、循序漸進與一步到位的張力之間,蹣跚前行。爭取民主是一條漫長的路,在香港政制發展及種種時限以外,政治其實還有靈性和道德的向度。

進入「後雨傘年代」,香港正經歷一趟「飄流」或「流散」的屬靈旅程,香港教會的行旅政治,正正幫助我們重新整合政治實踐的信仰資源。「雨傘運動」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透過「在路上」的「行旅政治」這種方式,讓大眾體會如何將政治與生活結合,學習走出私人世界,進入公共領域,關心社群,跟公眾一起參與公共事務,將民主政治所重視的道德價值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這是一本跨學科整合,深入淺出的適時佳作。我推薦!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