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人」是甚麼?針對這個問題,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各類世界觀,以及宗教神學都可以提供許多答案。今集節目中我要介紹德國當代著名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1926- )的中譯著作《人──基督宗教的現代化人觀》。
本書中譯本是根據莫特曼在2009年出版的德文著作“Mensch”翻譯而成,譯者是留德筆譯碩士鄭玉英的手筆。其實,莫氏早在1971年便初版了“Mensch”一書,英譯本則於1974年面世:Man: Christian Anthropology in the Conflicts of the Present, (SPCK, London)。
為甚麼莫特曼到了83歲高齡時,還要更新出版這部舊著?他在新版「前言」中清楚表明目的:「我在1971年寫這本書時,旨在探討各種意識形態的衝突。新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以及批判實證主義挑戰人們表達立場,也藉此挑戰了對於人能夠成為『真正的人』,這個基督宗教希望的實現。自從那時起有了哪些改變?相信『人被上帝所愛』的這個信仰又面臨哪些挑戰?」
莫特曼還為這部新版著作加添了三種補充:一是男性與女性差異,透過女性的觀點使內容更見豐富;二是他對創造論的思考,讓他確信人類不是「創造的重心」,生命才是創造的重心,而人類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三是他的終末觀相信,我們「身為人」在「面對面」仰望上帝的榮美時,有一種因著上帝所引起的不安,那正是人存在的奧秘。
《人──基督宗教的現代化人觀》一書除「前言」外,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人是什麼?我們是誰?什麼情況下我才是我自己?」,作者從生命範疇定位,來看隱藏於人的概念,把人與動物(生物人類學)、其他人(文化人類學),和神(宗教人類學)作比較,再從基督宗教看「Ecce Homo!瞧,這個人!」(基督宗教人類學)。第二部分「工業社會的人道主義」,探討今日工業社會中,關於人道精神和人性的種種具體社會和政治問題。第三部分「人的概念與實驗」,分從左派思維、右派革命、理想人的法律、對話的生活、「沒有特徵的人」、一顆冒險的心等多元角度,看在各種政治制度實驗的救贖理論,並進行批判。第四部分「人與人子」,作者為引發這些批判性探討提出他確信的標準。
簡而言之,書中作者闡明各種人的圖像,並從基督宗教的信仰解釋人性與人道精神。因此,莫特曼認為基督宗教對於人的觀點就是以「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為指標:「在各種違背上帝旨意的非人性化處境中,那位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所體現出的新的人性,展現出完全符合上帝形像的人。」
要認識大師對人觀的看法,本要不容錯過!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