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2233_1

今集節目中我要介紹的好書,是祈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剛剛在2015年年底面世的中譯新著《追尋自由的真諦──祈克果論人生抉擇》(Enten-Eller,意即「兩條路的抉擇」;英譯名稱Either / Or)。原著於1843年分上下兩冊出版,是他首部著作。中譯本是前後兩冊的合併版本,軟精裝裝訂,厚共510頁。校園書房出版社把此書列入「Land書系」中,喻意「發現靈性生命裡的新大陸」。

作者祈克果是著名丹麥神學家兼哲學家。他成長於十九世紀初,那時全國幾乎都是基督徒,生活富足安定,惟人們信仰經已變得世俗化,只剩下行禮如儀的宗教行為。但當時歐洲正受經歷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理性主義的滲透,基督教信仰漸受化約成教義規則而引發質變。祈克果生逢如此時代,他決意以寫作作畢生使命,致力闡明人存在的意義與基督信仰的關係。從1943年出版《追尋自由的真諦》起,直到去世為止,十二年間他共完成了將近四十本著作,成為哲學界、神學界和文學界經典著作,對後世影響鉅大。

1841年,祈克果向未婚妻提出解除婚約。分手後,他花了十一個月寫成《追尋自由的真諦》,在1943年面世。本書初版時,祈克果刻意不用真名,虛構「獨孤勝」(Victor Ermita)為編者和書中主人翁來發表。全書除編序外,共有五篇(原著第三至五篇為下冊)。第一篇「來歷不明的兩疊文稿」;第二篇「要享受人生:意趣與煩鬱」;第三篇 「婚姻也美,更美」;第四篇「選擇作怎樣的人」;第五篇「出於愛,出於自由」。

這種偽託寫作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虛構不同腳色,呈現出不同生命面貌與價值觀,讓讀者能在多面向觀照中悟出真理。祈克果藉本書探討人生該怎麼活,以致人的價值在哪裡。問的題目雖大,談的卻是日常生活的種種:戀愛、婚姻、謀生、理想、快樂、苦悶、責任、自由……無一不與你我切身相關。對於人的思想、情感、經驗,祈克果以精準的析論,詩意的表達,直剖人性最幽微之處。往往兩三句話就足以令人對卷沉思良久,咀嚼再三,是一本值得收藏、慢慢品讀的經典。

這本書原著初版時,祈克果在他的日記上這樣寫著:「我寫這本書,就算證明不了別的,至少證明了無需用別人的同情心來取暖,不必拿眾人的期待作誘因,仍然可以在丹麥文壇寫出一本書來。證明了哪怕要逆流而行,仍然可以做一番事。證明了人可以辛勤工作,儘管表面看似不然。證明了人可以暗暗專注在一件事上,雖然差不多所有的庸才都鄙視他,以為他不過是個遊手好閒的傢伙。就算這本書的本身缺乏意義,但這本書的創作,仍是我寫給這個絮絮不休、高談哲學的時代最精闢的一句警語。」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