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然

這房子蓋在沙土上,美輪美奐。房子主人最愛坐在窗邊藤椅,瞭望那片無際汪洋。無他,浩瀚大海,波光粼粼,海鷗歌聲,餘音裊裊,我想,即使是才華最橫溢的藝術家也無法為這圖畫多添半分色彩。這無邊的大海還像有魔力似的,能輕易把人的困惱都一掃而空,說人能把心頭大石盡都投進這汪洋也實不為過。
一天,村子來了許多人,變得好不熱鬧,原來是個名聲傳遍敘利亞的人來到村子,準備往山上去,人們都緊緊跟隨他。房子主人和鄰居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人頭湧湧的場面,就決意湊湊熱鬧,隨人群朝山緩緩走去了。
那人來到山上,坐下來,開口便說這人有福、那人有禍,儼如一位有權柄的人(儘管這感覺和他平平無奇的外貌衣著正好相反)。講了好幾小時,他最後總結道:「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無知的人卻把房子蓋在沙土上,當雨淋風吹,房子便倒塌,並且倒塌得很大。」
房子主人深感這話持之有故,他想着那精緻房子,毅然下了決定──拆毀與重建。頃刻間,他陷入了一道裂縫,他陷入了拆毀與重建之間。房子主人身陷這道裂縫,不在於他開始把房子拆卸,而在於他決定要把房子拆掉的氣概和熱情。
房子主人下山回到小屋,心情沉重。他凝視大海,以為大海能稍稍慰藉其愁腸,可是無邊大海的魔力像盡都失去了,一點沒能消解他的愁困。在小屋看着大海,房子主人發現,海不再藍。
陷於拆毀與重建之間是怎樣回事?(1)陷於拆毀與重建之間,驚惶不安、恐懼焦慮紛紛襲來,因為一切熟悉的都漸漸變得陌生,一切確定的現在都變得不確定:蓋在沙土上的舊居無法再成為房子主人的依靠,平靜柔和的海面現在顯得危機四伏。
(2)在拆毀與重建之間,房子主人得找個地方暫且居住。然而,不論他暫住何方,在舊居與新居之間,房子主人都沒有真正的居所,因為居所是居住者的家,是他所屬之處;而暫住之處則只是幾塊磚頭瓦片,一個藏身之處,象徵着人茫然失所、失去/未有所屬之處。
當人面對神的道,深受震撼,決意跟隨基督,豈不正像那決心拆毀舊居的房子主人嗎?只是他要拆毀的房子,是人自身固有的理解框框、價值系統、信念立場,換言之,就是他存活於世的立足點。[1] 這立足點之所以要遭拆毀,在於它是蓋在沙土上而非磐石上。當然,我們都知道基督就是那磐石,也知道我們應把房子築在這磐石上,然而在決意拆毀舊居之後,新房子未竣工之前,人或許得先經過「拆毀與重建之間」這道裂縫。這裂縫深而廣,不安是其中的空氣,焦慮是彌漫着的迷霧。長久以來我們都把安全感建在固有的立足點上,這立足點根深蒂固,是人最親密的知己,當人決意拆毀這立足點,熟悉的安全感便隨即動搖、墜下、粉碎。剩下的,只有失去所屬之處(茫然失所)帶來的迷茫。
有人或抗議說:「耶穌豈不曾應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嗎?」這話固然不錯,可是當平安的種子落在土壤,尚未扎根萌芽,人不能揠苗助長,只能耐心等待,盼他朝種子長成大樹。當種子還未發芽,人擁有的就只有未有所屬之處(茫然失所)帶來的迷茫。
在拆毀與重建之間,人經歷驚惶不安、恐懼焦慮,心情常是沉重,乍看之下,這等經歷似是洪水猛獸,人應避而遠之。但這是事實嗎?或許身陷拆毀與重建之間的人有一日會發現,裂縫中的不安和焦慮原來是塊好土,讓平安的種子得以萌芽;又是個繭,讓人能長出翅膀;更是顆明星(就是那伯利恆之星),引導人走出裂縫,並自此成為人的指路明燈。
在磐石上,一所房子落成了。房子主人往窗外看,大海變藍了,且顯得比以前更藍更美。在磐石上,房子主人看到的,不再是無邊大海的魔力,而是作為大海的大海。其實那波瀾壯闊的大海就是世界,在沙土上的房子主人是遭世界吸收同化的人;在山上的房子主人是意識到正在被耶穌批判的人 [2];下了山的房子主人則是處於拆毀與重建之間,茫然失所的人;磐石上的房子主人就是投入世界而不從屬之的人 [3]。
—
[1] 請看〈基督教要求之改變〉。
[2] 請看〈帶刺的基督信仰──意識到正在被批判作為「基督徒」一詞的其中一個意涵〉。
—
黃偉然
平信徒,渴望成為人的人,在茫然失所中決斷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