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2206_1

今集節目裡我要介紹的好書,是周學信博士的新著《行動的原點:公共參與的10堂靈修課》。本書內容源自他在神學院的課程「靈修和社會關懷」,後經作者在《校園雜誌》撰寫系列專欄文章,結集而書,期能整合出植根歷史和世界的正確健康靈修觀。

現今有些教會重視靈修,卻幾乎淪為個人活動,與社會徹底脫節;對社會與政治的關懷,極其量只是信仰的附屬品,而非核心關懷。此外,有些教會投身社會行動,致力民主改革,追求公平正義,但在缺乏靈性基礎的嘗試下,行動容易淪為個人慾望的投射,或是輕忽執政掌權者的力量,無法帶領群體或社會進入更完全的共善。基督徒常誤以為靈修與行動是對立的,然而靈修不只是行動的催化劑,還是一切行動的本源。

作者藉著十位神國夢想家的事蹟,包括識字運動先鋒法蘭克.羅北克(Frank Charles Laubach)、美國天主教工人運動發起人桃樂絲.黛(Dorothy Day)、踐行打破種族隔離主義的牧者霍華.瑟曼(Howard Thurman)、追求「上帝與靈魂結合」信心的聯合國秘書長韓瑪紹(Dag Hammarskjöld)、追隨基督至死不渝的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解放綑鎖為沉默者發聲的赫爾德.卡馬拉大主教(Dom Helder Camara)、在貧民窟行動默觀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在行動世界中默觀的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讓自由不只是夢想的民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和讓世界不再平淡的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展現他們如何受聖靈引導,進入群體、邁向行動。原來走上街頭、參與公共事務的背後,都是源於他們生命中深層穩健的靈性基礎,推動他們展開行動,致力於社會的更新。

全書十堂課是教會迫切需要思辨與對話的素材,讓教會群體不會只尋求一種安靜退縮的生命,也不會單單冀求現世改變的社會行動,反倒透過靈性的操練、默觀的祈禱、委身於正義和和平的行動,讓上帝終末的國度的盼望,彰顯在於我們所處之地。

十位靈修踐行者,十堂扎實的公共參與課程,修正錯謬的靈修觀,深化萌芽中的社會行動,領我們進入靈修學與公共參與的全新起點!作者透過人物靈修生活與公共參與的交織、相融,讓基督徒思考靈性生命,成為真正顛覆的行動,明白靈修不是基督徒的另類選項,而是一切行動的原點!

作者周學信生於台北,曾隨宣教士父母先後在菲律賓、日本及美國生活。十二歲蒙召獻身,於美國聖路易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專攻歷史神學,主要研究早期教父神學及政教關係。作者是資深華人神學工作者,如今是中華福音神學院專任教師,主授神學與教會歷史,並兼任該院神學碩士科主任。著作包括《無以名之的雲》、《靈恩神學與歷史探討》、《可有一席為你?》、《不可討價還價的神?》、《拉比傳奇》、《踏不死的麥種》。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