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cover_out

中國古代早已發明印刷術,惟主要以木刻印書為主,成為千年以來中國圖書文化的重要特徵與技術基礎,卻在十九世紀遭遇傳教士引進西式活字印刷的挑戰,並在同一個世紀末被普遍地取而代之,進一步引發了中國圖書文化的連串變動。今集節目中我要介紹的好書是台大出版中心於2014年7月出版的好書《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國印刷變局》,書厚600頁,作者是蘇精。蘇精是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退休教授,早年從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系獲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作有《近代藏書三十家》、《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等。

《鑄以代刻》一書內容主要探討基督教傳教士自1807年來華至1873年為止,六十餘年間引介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過程,以及他們創立與經營西式中文印刷所的活動。這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國基督教出版的精細之作,也在印刷出版史、中外關係史、文化交流史與漢學史等研究領域深具意義與貢獻。

全書共分為12章。第一章「從木刻到活字──馬禮遜的轉變」,講述馬禮遜東來後學習木刻印刷到引進西式活字的經過;第二章「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澳門印刷所」,介紹其設立與沿革、管理與經費、技術與工匠、產品與作者,以及傳播與重要性;第三章「麥都思及其巴達維亞印刷所」,內容是麥都思東來背景與初期工作、在巴達維亞的處境、印刷技術與產品、分發流通與反應;第四章「中文聖經第一次修訂與爭議」,簡介修訂緣起與開始、麥都思:馬禮遜挑選的繼承人?、聚會廣州澳門進行修訂、修訂後的爭議、餘波蕩漾;第五章「初期的墨海書館(1843-1847)」,講述從巴達維亞到上海、建立上海佈道站、初創墨海書館、管理與經費、工匠與技術、產品與作者、流通與影響;第六章「偉烈亞力與墨海書館」,介紹偉烈亞力來華背景與經過、偉烈亞力在墨海的地位與角色、偉烈亞力離開墨海的經過、墨海書館的結束;第七章「香港英華書院(1843-1873)」,簡介建立經過、管理與經費、工匠與技術、產品與傳播、出售的原因與經過;第八章「美國長老會中文印刷出版的開端」,闡析關鍵性的人物、中文活字的問題、印工人選的難題、想像與實際的落差;第九章「澳門華英校書房(1844-1845)」,講解印刷所的建立、管理與經費、工匠與技術、產品與產量、成果與反應;第十章「寧波華花聖經書房(1845-1860)」,介紹遷移寧波與沿革、管理與經費、工匠與技術、產品與傳播;第十一章「華花聖經書房遷移上海的經過」,簡介初期的遷移討論、再度討論與決定遷移、決定遷移後的爭議、準備遷移;第十二章「姜別利與上海美華書館」,講述館址與館舍、管理與經費、工匠與技術、產品與傳播。書末是參考書目和索引。

作者根據第一手資料──傳教士的手稿檔案,從縮微膠捲奮力抄錄了幾十萬字左右的書信內容,透過對大量英、美傳教檔案之爬梳,發掘許多為人所不知曉的印刷所的歷史、印工故事,探討傳教士的印刷與鑄字工作。對相關近人研究,多所採納更正。在大量傳教檔案資料中重構史事,發為文字,殊為不易,然全書卻見敘述嚴謹、井然有序。透由本書可以瞭解中國圖書生產技術轉變的過程和全景,勾勒出西方印刷術來華完整與清晰的一幅圖像。

印刷方式的改變不僅使中國圖書捨棄了本來「中式的外衣」,改穿起「西裝」,還進一步在出版傳播、閱讀利用和保存維護各個環節都連帶轉變,深刻地影響了百餘年來的圖書文化。本書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必讀好書,不容錯過!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