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你每天用多少時間靈修?」以上問題,往往是教會衡量信徒生命是否「屬靈」的標準。有靈修便屬靈,沒有靈修便不屬靈。至於靈修的方式,都不離獨處退修式的祈禱、讀經、默想。然而,靈修真的只關乎個人與上帝的關係?「靈修」了,就真的代表屬靈嗎?
今集節目中我要介紹的好書是《當公共靈修遇上離地信仰》。本書源由是香港神學院自2004年開始開設「當代教會課題研討」科目,逐年訂定主題,引導神學生思考所處身的香港,在面對政治、經濟、文化轉變下的種種議題,尋找出路,活出信仰。這些課程和講座內容,由香港神學院和基道書樓經整理後合作出版,書系仍命名為「當代教會課題研討」,《當公共靈修遇上離地信仰》是系列第十一冊。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各收錄了三篇專文。第一部分「靈修‧城市與空間」,專文包括鄧瑞強撰寫「啟示錄對城市人的靈修提示」(第一章);趙崇明「當空間政治遇上公共靈性」(第二章);蔡式平「從先知約拿與那鴻看靈命與城市關注」(第三章)。第二部分「靈修‧社群與社關」,專文包括禇永華撰寫「靈性與社群──當基督教會遇上猶太會堂﹝以馬太的群體為例﹞」(第四章);梁俊豪「從使徒保羅的觀點看靈修」(第五章);張祥志「從「五經」的社關律例反思傳統教會的靈修觀」(第六章)。第三部分「靈修‧操練與踐行」,專文包括蘇遠泰撰寫「「去愛」作為靈修的踐行:論威廉‧莊士敦神父的耶佛共融靈修神學」(第七章);張天和「五旬宗的靈修操練;一種與聖靈同行的生活方式」(第八章);張慧玲「迎接老年化社會的基督教靈性」(第九章)。
全書從「城市與空間」、「社群與社關」、「操練與踐行」三方面出發,指出靈修除了關注內在的敬虔,更必須彰顯來自聖靈的影響力,就是在城市中、在社群中,踐行天國的倫理。正如書中作者指出:「一個靈修者,上山是為了下山,獨處是為了團體,靜默是為了發言,隱藏是為了公共,尊重差異是為了和諧共處。」
在悠長的教會歷史裡,不同的靈修傳統林立,或出世或入世、或神聖或世俗,都與對信仰的取態關係密不可分。然而,回歸後的香港社會面對著種種急促轉變,基督徒群體總不能都視若無睹。本書幫助讀者較整全地學到靈修的目的、方式、意義,以致能在混亂失序、善惡交織,充滿矛盾衝突、暴力不公的世代,在世上、在靈裏,活出連於基督的真正屬靈人樣式。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