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成斌(恒生管理學院通識系助理教授)

政改方案過後,由於建制派的「甩轆事件」,引發了網上大量的二次創作去挖苦他們的「小學雞」行為[1]。在這幾天的風(瘋?)潮裡,最多人用改歌詞或改圖的形式來創作笑料;而在基督教這邊,則主要是改編聖經金句的形式。例如神學教授、《神學是粉紅色的秋》作者陳韋安博士,便在他的面書上收錄了一堆二次創作的金句,如以下數則:
【一些有關發叔的神學想像】
1. 獻身培靈會講題:《你等發叔要等到幾時呢?》
2. 「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等埋發叔。」
3. 「任憑死人等埋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
4. 「等發叔的事是免不了的;但等的人有禍了。」
5. 「一個人若有一百張票,有一張票來遲了,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張,走出去等埋那未嚟的一張嗎?」」[2]
這些二次創作,引來了另一位神學教授曾思翰博士在他的面書上提及他的一位好友的質疑 (而且看來曾博士本人也傾向同意這位好友的想法)。那段內容不長,全文抄錄如下:
From a good friend:抽水是現今社會的文化。我承認,我有時也覺得抽水好玩,大快人心。
昨日建制蝦碌,當然引來全城狂笑。但是有不少信徒就引用聖經經文狂抽水。「抽」經文水,正確地說, 是「引申」和「應用」。但是我認為經文不應是我們隨意挪用,換幾個keywords,或藉口「神學想像」,就隨意發揮自己的創意。平信徒這樣做,還可以說他們不曉得。可是,我見到有神學院的老師,也是這樣地挪用經文,而一眾粉絲狂like狂share狂笑。咳!這不是教會可喜現象。
引用和應用聖經,就算是「抽水」,也應該注意,是不是乎合經文的context 內文的意思和情景,而加以比擬 draw analogies,平行比較,draw parallels?否則,成了Parallelomania。超出經文應用的應有範圍了。
信徒亂用經文抽水,bad,神學教授也樂此不疲,成為壞榜樣,worse。研究聖經,卻不尊重聖經,worst。[3]
看起來,忽然之間,基督教界別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前者用聖經經文參與了諷刺時弊的潮流,後者卻十分反對這種做法,甚至認為是不尊重聖經,不是信徒或神學教授應有的態度,云云。
筆者不是神學家,不太清楚兩邊會有甚麼神學理由去支持自己的看法。不過筆者評論政治已久,又是信徒,倒覺得在這件事上應該說些自己的看法。開宗明義,上面兩種取態,筆者認同前者;對於後者,筆者認為他們過度「真心」了(網上潮語:「認真你便輸了」)。下文會討論為何我有這樣的看法。
這次的爭論,筆者覺得與台灣近日一個政治小風波有點相似。話說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出人意料地成功通過國民黨的初選機制,頗大機會成為國民黨旳總統候選人後,新聞便不斷報導關於她的各種趣聞,其中一項就是她的長相頗像《多啦A 夢》裡的小夫媽媽。她對這個比較倒是十分大方地接受,甚至以此來開笑。而眾所周知,民進黨謝長廷生成小夫相。於是,洪秀柱的其中一個玩笑便是說下次見到謝長廷要叫他孝順她多一點。[4]

謝長廷的回應是怎樣呢?他大部份的回應也算是得體的,但中間卻有一段特別奇怪。他認為:「政治人物你來我往其實無所謂,但是不要扯上人家的媽媽。她怎麼當我媽媽呢?」「扯上媽媽不太好吧,我媽媽已經過世了;而且她〔按:指洪秀柱〕跟我年齡差不多,怎麼當我媽媽?」[5]
這段回應奇怪的地方在於,整個玩笑根本不是關於他真正的母親大人,更遑論不尊重他的母親了。大家也不是說洪秀柱真是她的母親,而是說他們的長相和卡通人物裡的一對母子相似。扯去變成好像對已過世的母親不敬,固然是很大的罪名(尊重死者和孝道是大道理嘛),但人家都不是這樣的意思,幹嘛扯到這樣遠呢?在不少網上的留言可見,大家對於這場政治小風波,即使是綠營的支持者,都覺得謝長廷這段回應有點奇怪。或許,用網上的潮語來說,是「真心膠」的典型[6]。
話題好像忽然變成討論台灣政治,但筆者相信,兩者可以平衡看待的地方頗為顯而易見[7]。不論是台灣這場小風波,還是政改甩轆這樣的大事,主體其實都是政治事件,並加上說笑甚至譏諷。那些卡通人物、母子關係、或者聖經和神學,其實只是在這些政治事件上涉及到的「材料」或「配菜」,不是主體,甚至和這些政治事件沒有直接關係(例如不會有人傻得以為那個卡通人物小夫是民進黨黨員)。在這樣的理解下,謝長廷的回應當然是很奇怪的。試想一下,如果有儒家學者走出來抨擊洪秀柱不尊重孝道,又或者多啦A 夢的版權持有者,因此事而發律師信控告洪秀柱和謝長廷侵犯版權,公眾的觀感是否也一樣會覺得他們小題大做,甚至是亂來一氣?
同樣地,借用聖經經文加入二次創作的行列,諷刺政改甩轆這件令香港人笑中有淚的事,到底有甚麼問題?明顯地,這些網上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解讀經文,更沒有要扭曲聖經甚至攻擊基督教的意圖(不會有人以為那些改編金句真的是聖經的經文吧?)。這幾天大家舖天蓋地的二次創作挖苦建制派,固然是要一吐烏氣,但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如此封閉和絕望的政治環境裡,趁著還有這麼一點在網上二次創作的自由時,稍為苦中作樂而已。這幾天最流行的二次創作是改歌詞和改圖,但其實還有形形式式的二次創作。基督徒以他們應該是最熟悉的材料──聖經的經文──加入這一波二次創作的行列,亦是天經地義。說他們這樣的行為是「行公義好憐憫」當然是誇張了一點,但說他們有對聖經不敬的企圖,卻更偏離了他們的意思。真正最合情合理的講法,應該是說在這一波香港人反撲強權的集體行動裡,基督徒並沒有缺席,而是以他們最熟悉和同意的材料(即聖經經文)與民眾同行,以改編我們信徒的語言去和大眾共鳴。
從這個角度出發,便可以回應一些反對聲音。正如上文引述曾博士的朋友所言,會以為這次的經文改編是 “Parallelomania”。筆者才疏學淺,不太懂得神學。然而,筆者用常識來思考,如果有人要把那些二次創作的經文當成是真正的基督教思想,又或者是有心挖苦基督教,才會成為問題。可是,如果事情擺明不是在解經,那便是不相干的指控。
或許有人會覺得,聖經是神聖的,不應被視為可以和歌詞、圖片、卡通人物、甚至母子關係等問題相提並論,故此,即使以上這些可以用來做說笑或二次創作的材料,不代表聖經的經文也可以;這也可能是他們會覺得台灣那個事件不能和改編聖經經文對比的一個原因。對此,筆者的回應是:當然,所有信徒都相信聖經是神聖的,只是,經文是否神聖,和能否拿來做二次創作,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如果那些二次創作的目的是為了曲解聖經、扭曲教義、甚至借此攻擊基督教,當然都是不應該的。信徒不僅不應這樣做,而且見到他人這樣做的時候也應該挺身出來維護聖經。可是,這次的二次創作有這些問題嗎?筆者暫時未有見到這樣的情況。正如我上文所言,這些二次創作真正的意圖,只是大家用自己最熟悉的一套語言去做二次創作,以參與這個社會裡的一個集體行動。這樣的行為本身,根本無關釋經。
如果我們連這樣的行動都不容許,反而會有嚴重的後遺症, 就是令得基督徒和基督教的文化無法和當地社會接軌(潮語就是「離地」)。宏觀地看,當一個宗教進入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後,總有些術語會流傳到民間但意義被改變了,但這樣反而是這個宗教在地化的象徵(例如有多少男女分手時說「我們有緣無份」,是真的涉及佛教教義的?)。基督教來華日子相對較短,不及佛教的在地化那麼普及。不過,難得近年來基督教在香港開始漸漸相對在地(例如這一兩代的香港人,很多都是自己或身邊友人曾經就讀基督教學校,或多或少會聽過福音或基督教用語),這一次的二次創作,其實也可以視作在地化的文化現象的一個小插曲。當然,筆者也贊成,我們可以提醒信徒(甚至非信徒)不要誤以為那些二次創作真的是聖經的意思(如果真的有人這麼以為的話);但視之為洪水猛獸,則大可不必。
最後,筆者也有點懷疑,這些爭議,其實只是大家笑點高低之分而已(亦即個人「玩唔玩得」)。筆者自己笑點較低,覺得不用那麼正經去看待這事,也只能對笑點很高的人勸說,不用看得那麼嚴重。當然,要寫一篇那麼嚴肅的幾千字文章去勸人不要那麼嚴肅,本身也實在很吊詭(苦笑)。
—
[1] 關於他們的行為像小學雞,可參考這篇文章:〈小學雞的大頭佛〉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5285
[2] https://www.facebook.com/theologia.autumnitas/posts/353403594869080
[3] https://www.facebook.com/drsamtsang/posts/843042502443729
[4]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49475
[5] http://www.peoplenews.tw/news/22c78246-adc8-4ba3-88b7-2e9590a87908; http://www.taiwanus.net/news/press/2015/201506161104421676.htm
[6] 當然,謝長廷在訪問中也有提及相信洪秀柱是沒有惡意的。另外,他引用周星馳的電影情節來回應也算不錯。
[7] 當然也有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是,台灣這事件既涉及卡通人物,但又涉及倫常關係,很難和改編聖經經文完全一對一的相符對應。但對比只為抽取相似和可對應的部份,內文有詳細說明。至於不同的部份,除非影響到內文的看法,否則不謷。
—
陳成斌
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哲學博士,主要研究範圍為社會及政治哲學、倫理學、中國哲學、國際政治理論等,現為恒生管理學院通識系助理教授,亦是一名嘗試把一己所學應用於基督教政治及社會議題的平信徒。作者blog:http://wallegg.wordpress.com/
1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