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到
「佔中」發起前,基督教圈對政治的關心,僅限於 64 和71 一年兩祭,特首選舉基督教選委那些事離信徒甚遠,只屬一小撮親政府信徒和少量反對聲音的玩意。「佔中三子」於九龍佑靈堂啟動佔中前,基督教圈辦了些研討會,規模起初還算大,有二百人左右參與。佔中啟動後,這些研討會和祈禱會如雨後春筍,但參加者卻趨向穩定,都是同一班人。此外,「佔不佔中」亦成為基督教圈子內一個很「潮」的問題,基督教政教分離的迷思開始解開,基督徒透過討論佔中參與香港政事。這是醞釀階段。
雨傘後的基督教政治生態
雨傘革命開始,佔領中環 gg[1],之前傾咗九十幾次「應唔應該佔中」幾乎等如無用。因著警察暴力對待群眾,基督徒義不容辭地譴責,更激發起直接行動:有些親身上前線,有些做禱告支援,有些搞物資,有些駐足佔領區。最初去的大都是 20 歲左右的年青信徒,他們出動,導致他們的導師輩不能漠視,有些一齊參與,有些譴責,有些愛心提醒。
社會上的政治取態可用一個矩陣粗略分之:
親政府 | 無立場 | 反政府 | |
激進手段 | 藍絲(李偲嫣、周融、傅振中、高達斌、陳靜心、石房有),鄉事勢力,黑社會,黑警 | 為數極大的政治冷感市民 | 本土派、建國派、歸英派、熱血公民 |
溫和手段 | 親建制議員、各大親政府團體、機構 | 泛民、學聯、三子、左翼人士 |
所謂的政治冷感市民,並不等如他們理性中立。相反,他們的沉默變相助長了政府的暴政,而且這些政治冷感市民普遍濫情,所以左搖右擺。他們主要的關心是經濟,最重要的信條是「唔好阻住人搵食」。所以親政府的各大打手一直都打這一張牌,塑造「抗爭者 = 阻住人搵食」的錯覺。
以上是背景。正題來了。
基督徒的政治取態分類其實與社會無異,都是這幾類人,只是,在人數比例上更極端。下為基督教圈子的分類:
親政府 | 無立場 | 反政府 | |
激進手段 | 藍絲(李偲嫣、傅振中、高達斌),警察以諾團契 | 為數極大,只顧天上的事之信徒 | 極少數,可見的組織只有甦靈教會和聖法蘭西斯小聖堂,此外就是個別信徒 |
溫和手段 | 親建制議員(梁美芬、葉劉…)、官(陳茂波、譚志源…)、各大親政府教牧和教會(鄺保羅、管浩鳴、吳宗文…) | 通稱「耶絲」少數,可見的組織包括金鐘的教牧關懷組、開放給抗爭者的教會、傘城網絡教會。很多年輕信徒都是個人參與,有幸神學院教師、教牧、領袖也有 |
親政府的一系,不論激進與否,他們必下地獄,無咩好討論。
就觀察所得,香港信徒政治冷感的情況其實並無因佔中的推動而改變,教會關心的議題依然是個人成長、傳福音、家庭和諧這些,大部份教會不明確地表達立場,最多是給予人道立場的關懷(你有無受傷呀?)和出於人道立場的譴責(胡椒噴落眼呀?真係唔啱嘞)。冷感的信徒會轉化,一般都會變為「耶絲」,他們會開始了解政改議題。而基督教中的「大愛包容」抑壓了信徒表達憤怒的方法,他們鮮有會變成激進派,因為他們認為要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
激進派基督徒(稱本土派基督徒更合適)的困難,一是人少,難以組織;二來是論述未夠。勇武抗爭的聲音是有,但本土派基督徒未有一套堅實的神學/倫理來抗衡「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基督教倫理。此外,即使是勇武,但基督教的最高原則是愛,這一點也仍然需要時候整理。身為甦靈教會的領袖,梳理本土基督教神學和聯繫本土派基督徒是我們目前可做的事。
—
[1] 潮語,原為線上遊戲用語“Good Game”,後引申為「輸了」、「完蛋了」(Game Over)之意。
—
陳到,傳道,衛道者腳底的沙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