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諾

朋友看完我上一篇〈生仔不如找個好女婿〉[1] 後,在一飯局中問我是否渴望有一個女兒。
我在回答他的問題之先,反問他: 「子女在哪個年齡死去令父母最傷心?」
朋友育有一囝一囡,但也即時語塞,想了一想,道: 「子女無論何時死去,父母一定傷心。但也許我八十多歲時,不及現在傷心,因孩子還小,我想看著他們長大。」
我回應道: 「對頭!孩子還小,父母子女情十分單純,親密,非常開心。但是,當子女到了五、六十歲,頭髮不變白也變灰,他們有自己的練歷和世界。白頭父母和灰頭子女之間的感情有不少事情計算在內,不再那麼單純。子女當然仍是子女,但也是這些事情的計算者、對手。白頭人送灰頭人,傷心程度應不及白頭人送黑頭人。」
朋友頻頻點頭,似乎同意我所說的。他對我的問題感到奇怪。我說這是由我岳母的一次經歷開始。朋友洗耳恭聽。
以下是當日我向朋友發表的長篇論,當中有些日期是事後補充,結尾有他的異議和我的回應。
數年前,岳母到聯合醫院探病,在院内遇見一位婆婆,她手推著輪椅,椅上坐著一個中年婦人。岳母覺得很奇怪,應是中年婦人推輪椅,婆婆坐。岳母好奇,於是上前和婆婆閒聊。
原來婆婆有七十多歲,中年婦人有五十歲,他們兩人是母女關係。中年婦人出生時,身體已有嚴重問題,五十年來不能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
岳母正在想像婆婆這五十年的生活是怎樣過之際,婆婆突然在岳母這陌生人面前老淚縱橫, 她不是埋怨生下這個女兒,而是擔心她離開世界後,不知誰會不嫌棄其女兒,照顧她。
岳母聽後心有慼慼焉,想到婆婆過去的五十多年,為了照顧女兒,已心力交瘁。婆婆現今年老力衰,仍要為女兒推輪椅。她再可以推多久?一年?兩年?當她推到無力再推的時候,兩母女怎麼辦?
我認識一對中年夫妻,育有兩女兒。大女今年十三歲,次女六歲。她們自出生以來,腦袋已有嚴重問題,至今仍不懂叫爸爸媽媽,不懂坐、不懂手拿東西。她們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連轉身也不懂,渡其餘生。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也不知道是夫妻的基因還是血液問題。妻子辭去其會計專業,全時間在家照顧兩個女兒。一家四口由不錯的中產房子搬到公共房屋。
婆婆、中年夫妻所想的,也許不是女兒在哪個年齡死去令自己最傷心,而是她們死後,誰會不把她們當作一些檔案號碼來照顧她們?
但在某些個案中,某些父母認為子女的死是一種解脫。
不久前,在台灣發生了一宗聞者心酸的倫常悲劇。一名41歲男子在私家車上掐死患有腦麻痺症的21歲兒子。兒子生前無法自理起居飲食,時有暴力傾向,父親心力交瘁,遂決定親身結束兒子的一生。父親駕車把兒子駛到街路旁,在車上,他向兒子說了句:「大家都很累,我想殺死你」,兒子也答應說好,在得知兒子亦有輕生念頭下,將他活活掐死;隨後立即報警自首。警到場後,看到父親緊緊地抱著兒子的遺體,崩潰地痛哭。警察將他拘捕,或許控以殺人罪。
對這位父親來說,他要問的問題,不是兒子在哪個年齡死去令自己最傷心,也不是他死後,有誰會照顧其兒子,而是他應用甚麼方法殺死兒子,讓大家得到釋放。
也許以上的不幸事件太罕有,不會發生在你和我的子女身上。但只要留心一下,不幸的事近在咫尺,只是我們視而不見。
我有一個胞兄在15 歲那年因血癌去世。幸好我額娘一共有八子女,現在還有七個子女侍候左右。2014年的韓國世紀號海難事件中,有不少死去的學生是家中唯一孩子,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怎樣渡餘生。
我兒的一位幼稚園小同學,在2014年年中高燒持續不退,後來證實患了癌症。小同學因身體弱,治療效果不理想,已退了學,情況不樂觀。在去年的同一時間,我兒染了病箘,晚上有嚴重咳嗽,不能入睡,很辛苦,整星期沒有上學。有一夜,我兒用其幼弱的聲線問我: 「為什麼那麼久還未康復,我何時可以再上學?」我忽然想起小同學,如果他問我同樣問題,而我是他的父親,我真不知怎樣回答。難道我向小同學直說:「你可能永遠不會康復,永遠不能再上學想。」想到這裡,平日有淚不輕彈的我,差點兒忍不住哭起來。
小同學令我想一位只能上一天小學的芝芝。
6歲女童芝芝於 2008 年7月初被證實腦部有神經膠質瘤,7月尾病情急轉直下。8月28日小學迎新日,已滿臉倦容的芝芝換過新校服後,出門時被爸爸問道:「你想上學還是去醫院?」芝芝振作精神說: 「我想上學!」爸爸為完成女兒心願,抱她到學校參加迎新日。
首次返小學的芝芝,如其他學童一樣,對每樣事物都感到新鮮。完了一個多小時的迎新活動,童真未泯的芝芝向爸爸說,「原來返小學是這樣,和幼稚園很不同。」 然後由爸爸抱著她癱軟的身軀乘計程車趕到醫院去。
返回醫院後,已有心理準備的芝芝父母,眼見女兒狀甚痛苦,於是忍痛在8 月29日讓醫護人員拔喉,芝芝延至8月30日不治。
轉眼七年已過。每一年的小學開學天,我想每當芝芝父母偶然行經小學,看見充滿好奇眼光的小一學生迎面而來,必然頓時想起芝芝的「我想上學」,陣陣的酸痛即時湧進心內。
孩子有健康身體固然值得開心,但不幸有家居意外,也可以抱憾終身。數年前有一個家庭,外婆為活潑可愛的兩歲半男孫洗澡。男孫坐在浴盆上,水只到其腰部,看似十分安全。洗澡進行到一半時,外婆離開了一、兩分鐘處理一些事,獨留男孫在浴盆。當外婆返到浴室後,驚見男孫頭浸在水中,動也不動。送院搶救後仍危殆。男孫後來怎樣不得而知?即使男孫可以生存,但腦缺氧是非常嚴重問題,難免有後遺症。外婆必定非常自責,對不起孫兒,也對不起自己女兒。以後母女兩人怎樣相處?
溺水不限於小童在浴室。子女長大了,衝門而出,邊走邊說,去游泳,今晚不返家吃飯。父母聽罷立刻憂心重重,他們知道每年泳季總有數個青少年葬身大海。
我說了這麼多,似乎叫人珍惜眼前人云云。不!打算計劃生育的夫妻,應先考慮專欄作家李純恩一番話: 「……我的女兒小時候有一次生病住院,我在兒童病房裏陪了一個晚上。那一晚的所見所聞,令我之後跟想生孩子的朋友天聊時,都會提醒他們,在打算生孩子之前,如果有機會的話,最好去醫院的兒童病房待一晚,見識一下,然後再認真考慮究竟要不要孩子……有時不要孩子,也是因為負責任。」
夫妻如果以為生育更加可以維繫兩人關係,或滿足父母抱孫的願望,或以為有了孩子後的生活會更快樂,是否一廂情願?
環顧身邊的夫妻,他們在沒有孩子時,感情蠻好。但有了孩子後,就時常吵架,家無寧日。在這世代,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因帶孩子問題而吵架,已算是「幸福」 家庭了。
父母因帶孩子衍生出來的情緒病是可以是很可佈,極端的案例是父或母情緒失控,做出傷害孩子及自己的事。大約在六、七年前,有一對中產父母帶同女兒到深水埗西九龍中心一家位於高層的酒家吃午飯。原本是一家三口天倫之樂日子,但其間夫妻因女兒升小學問題吵架。母親因太激動,竟然抱起女兒走出酒家,把她向商場一樓地下擲下去,然後自己跟著跳下去。小女孩因商場的安全網保了命,但母親直插地下不治。小女孩今年應在唸初中,心理陰影會否一生揮之不去?
即使父母情緒穩定,不傷害孩子,但孩子在無明顯先兆下,做出自殘的事,也不是新事物。較輕的是厭食症,最嚴重的是自殺。我在唸大學時認識兩位中學生,他們分別跳樓和上吊自殺,其中一位高材生,拿了奬學金預備上大學。香港某科普作家的女兒,在毫無先兆下,又是預備入大學前跳樓身亡。科普作家至今仍不明白女兒為甚麼要這樣做,只能間中寫書給亡女,抒發、懷念父女情。
另一類極端是,孩子不自殘,而是殘殺家人。
數年前,一個少年趁胞妹和母親在家中熟睡之際,用刀劈死他們。父親因要經營茶餐廳不在家逃過一刧。原來少年患有思覺失調,但殺人之先毫無先兆。父親不知怎樣面對既是殺自己妻女的兇手,又是自己的兒子。較近期的案件包括一個無精神病記錄的兒子有計劃地殺其父母,被判終監禁時仍無悔意。他行凶前也沒有任何先兆。
幹了三十年兒童節目主持的譚玉瑛不生育,她覺得做人不算是一件好愉快的過程,她認為生育子女,都不可以確保他們會一生快樂。一篇名為〈25歲才明白的10個人生無奈〉的文章[2],也許說明了譚玉瑛的憂慮不無道理。其實,無論孩子自殺或傷害他人,未必和父母有關,但父母可能會怪責自己,是否給了一個不愉快人生給子女。
如果一對夫妻深信即使一生膝下無兒,但仍然可以活得快樂,可否考慮不要生育?
如果將來孩子的精神因壓力引致失常、身體因疾病或意外(交通、溺水等)出了永久性損傷,不能照顧自己,甚至死亡,你們一生會常常自責、傷心、憂鬱、感到心力交瘁 。如果不懂得釋懷,你們的一生這樣便完蛋了,那又何必呢?
如果不是「事必」要你們生育,那又何必冒險?(何謂「事必」?旁人不能代夫妻答,只能夫妻自己答。)
這和乘飛機有三點不同。一、飛機失事機會率較上述子女不幸事件機會率低很多;二、除非不生活,否則不乘飛機到他國是無可能,我們事必要乘飛機; 三、飛機失事後,自己也死了,不存在自責、傷心、憂鬱等一生揮之不去的心理問題。
不談以上看似罕有的例子。平時做足親子關係,家庭和諧,熟讀〈誤導孩子一生的20個壞習慣,真後悔沒早看到〉[3] 又如何?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總無問題。但孩子上到中學後,不知甚麼原因,也許平輩影響太大,也許是基因問題,變了另一個人,成績下滑、只懂玩手機等,和家人關係疏離,甚至最終成為了壞青年。父母在別人面前不願意,也不敢再提自己的孩子。父母可以做的不多,只盼孩子到了二十五歲過後鳥倦知還,回頭是岸,否則可能永久和孩子成為陌路人。
有些男孩子手低眼高,整天想著做未來馬雲,創業,做大做強。但資金從那裡來?當然不是靠男孩子的才智和人脈集資,而是中產父親。最後如何?未來亞里巴巴搞不成,只留下一屁債,弄死爸爸。我在〈生仔不如找個好女婿〉[4] 的文章已提過父母退休的錢無了,臨老才潦倒。父子見面時,只有陌路人的感覺,父母回頭再看,真的不知道這一生人到底為了甚麼。
有沒有想過,每10個出生嬰兒當中,在未來的日子,有幾多個可以無重病、無嚴重意外、無精神問題,不做害傷自己和家人的事,不眼高手低,不會弄到父母一屁債,身心健康地成長到灰頭人時,和白頭父母的感情沒有其他事情計算在內,仍然單純?到最後,白頭人不用送灰頭人,而是當灰頭人送白頭人時,白頭人無憂、滿足,感恩地離去?
我朋友聽完我長篇大論後,面露不悦。他有九大異議。
異議 1:你打著紅旗反紅旗,你自己有兒子,但建議夫妻不要生育。
回應:對,我有一個兒子,我在上星期更和兒子及其同學玩了三個小時,無問題。我每天都和兒子交談,玩耍。我最初打算不生育,但太太很想有自己的兒子,我不能只考慮自己,於是打上這紅旗。所以夫妻一定要有共識。如果考慮到我以上所說的風險後,其中一方仍堅持要小孩,另一方只好打上這紅旗。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我要憂九十九。未有子女的夫妻,尚可選擇不憂九十九。
異議 2: 你將來會否practice what you preach,勸你的兒子不要生育?你不想當祖父嗎?
回應:誰說我的兒子可以平安成長,然後又可以找到可靠的女人結婚?所以暫時不再多想。如果兒子有婚可結,我會向他說明生育子女的風險。如果他和其妻子最終決定生育,我只能再憂九十九:擔憂兒子如何當爸爸,擔憂孫兒的成長會否平安。我有幾多個十年可以給我憂兩個九十九?!
異議 3:如果每對夫妻都不生育,人類要絕種。
回應:你生育是為了拯救世界?總有夫妻、情侶生育,少擔心。最重要問自己是否事必要生育。
異議 4:你鼓勵他人不負責任。
回應:有人生了子女後,不照顧他們,這才叫做不負責任。夫妻兩人考慮後,決定不生育,無兒女,何來有不負責的問題?有時不生育也是因為負責任。
異議 5:有些父母明知孩子有缺陷,仍堅持把他們生下來,人生難免有試煉。
回應:這些父母並無一廂情願,和我談到有一廂情願的夫妻有所不同。
異議6: 你提及的個案,那些父母事前不知道他們的子女會出事,但他們當中大多數仍然可以堅持下來。
回應:我的討論目的不是這類父母可否堅持、如何堅持,而是夫妻要考慮是否事必要生育。
異議7:我們做人也有很多風險,那麼也不要做人。
回應:父母已把我們帶來這世界,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只好盡力做好自己本份。已經有子女的夫妻,也只好盡力照顧子女。但尚未有子女的夫妻,還有選擇。
異議 8:那麼也不要交朋友了。朋友也會有重病、嚴重意外、精神問題等。
回應:情况不同。我們不用照顧朋友的起居飲食,除非是患難生死之交。
異議 9: 那麼不要談戀愛,結婚,因為愛人也會有重病、嚴重意外、精神問題等。
回應:有三點和子女不同:一、你遇到愛人時,他/她已長大成人,一些以上提及的風險不會在他/她身上發生。二、子女出了大問題,父母的內疚感會一生揮之不去,認定是自己一手做成。三、如果你的愛人終日賭博,不斷問你借錢,你可以把心一横,分手、分居。但遇著是自己的子女,你總不會刊登報章,宣佈脫離父母子女關係吧。所以我們才會說有「子女債,一生還不完」,但從未聽過「愛人債」。
朋友是基督徒,他還有一個異議,是要對上主有信心云云。我在我的《令人嘖飯的謝飯》已解釋過這種信心的不正確性。在此不再詳述。
我略略回應了朋友的異議後,他仍然面露不悦,也許他仍然覺得我思想古怪,不可理喻,仍然是不負責任,只懂狡辯。看來在朋友之間,要斬斬腳趾,避點沙蟲,少談生育的事為妙。
返到家中,忽然想起《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石鏡泉說過的一段話:「我跟太太結婚之初就決定不要生小孩,因為世界上可憐小孩多的是,要小孩,收養個便可以,結果我們沒有認養,但我太太就一直二十多年來都幫個香港學生輔助會做義工。香港學生輔助會為一間非政府機構的基督教團體,於1957年創立。目前,該會開設有青少年宿舍、兒童之家及寄養服務,為家庭有困難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住宿及照顧服務……學生輔助會是幫助問題家庭兒童,不是兒童有問題,而是兒童的家庭有問題,有些兒童在過年時,有家也歸不得。有熱心老師會帶這些孩子回自己家過年……呼籲大家莫以善小而不為,只要人人獻出愛心,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看官,如果夫妻有共識不生育,尚有很多其他選擇。人生不是一組指定動作。
—
[4] 見註[1]。
—
施諾
《令人噴飯的謝飯》作者,半生人做過五生人的事:物理學家(1992 – 1998)、人壽保險代理(1999 – 2004)、作家(2011 – 2013)、大學講師 (2001 – 現在)、投機公司 (2000 – 現在)。雖然不能取得卓越成就 ,總算多姿多采地活過。只要一息尚存,繼續反思信仰、人生。盼後半生仍然有學習、進步、驚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