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古今中外有關「談苦難」的書多不勝數。舊約聖經裡《約伯記》便是本談「無辜者受苦」的經典作品,作者引領讀者到一個極限,正視失敗和無端受苦的事。「無辜者受苦」是個難以理解的奧秘。大苦難不單引起人們驚恐,信主的人還不禁要問:上帝為何容許這些事發生?還有人相信神嗎?上帝在那裡?牛律大學教授亞金森牧師(David Atkinson)認為,這「對所有無法對周遭世界視若無睹,或把埋頭在沙堆裡的人而言,是一個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1940年,魯益師(Clive Staples Lewis)在四十二歲人生顛峰之年出版《痛苦的奧祕》(The Problem of Pain)一書。當時二次世界大戰激鬥正熾,軸心國勢如破竹;英倫雖有海峽天險阻隔保護,卻仍飽受納粹德國孤立封鎖,陷入困逼孤苦中。書中魯益師劈頭追問,當面對世上苦難時,究竟是不是沒有上帝以至人間存在著痛苦,又進而迫問如何證明上帝的公義。1960,魯益師痛失配偶喬伊(Joy);次年他出版了在痛苦煎熬下完成的《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悼念愛妻。相隔二十一年,因著有了對喪偶之痛切身體驗,魯益師對苦難問題看法有了很不相同的體會。他竟能放下平素理性、客觀、抽離的學者風度,毫掩飾地寫下了對亡妻的痴心妄想:「Oh my dear, my dear, come back for one moment and drive that miserable phantom away.」
1971年,英國聖公會曼徹斯特聖三一堂教區長施惠德牧師(Hugh Silvester)出版了一本名為《與神爭辯》(Arguing with God)的書,結果大受歡迎。此書內容與魯益師前述著作《痛苦的奧秘》和《卿卿如晤》一脈相成,從良善的定義來探索,在面對罪惡和問題時,上帝為何不做些事?這其實也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令人感到困惑的千古懸謎。
本文主要介紹的書是美國著名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1988年出版的著作《無語問上帝:三個不敢問出聲的問題》(Disappointment with God: Three Questions No One Asks Aloud;中譯:校園,1991)。不過,本書並非楊腓力第一本撰寫苦難這個主題的作品。
早在1977年,楊腓力出版了《痛苦的疑惑》(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中譯:種籽,1985)一書,結果一炮而紅,他的作品開始廣為讀者注意和爭相傳閱。至1990年,他把原著進行大幅修訂,由原來三部修訂為五部分,分別是:一、為何會有痛苦這回事?二、痛苦是從上帝而來的信息嗎?三、人怎樣回應苦難?四、我們怎樣面對痛苦?五、信仰怎樣幫助人?修訂本出版後次年即榮獲1991年ECPA年度好書金牌獎,中譯則易名為《有話問蒼天》(中譯:天道,1999)。
楊腓力先後寫了許多有關苦難、恩典與信心的書,看過的人都會被他對神真誠的愛與堅定的信所感動。事實上,他是在1949年出生於阿特蘭大,一歲生日後一個月父親因感染脊髓灰質炎(polio;即小兒痲痺症)去世,童年與兄長在喬治亞州過著貧窮困乏單親生活,對於苦難和痛苦體驗一點也不會陌生。
楊腓力經過多年與世界級手部外科和麻瘋病權威專家保羅‧班德醫生(Paul Brand)合作寫作(二人合作出版過Fearfully and Wonderfully Made、In His Image和Pain: The Gift Nobody Wants三書,後來被合訂為三部曲In the Likeness of God。三書中譯分別是《神的傑作》、《神的形像》和《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獲得深刻啟發。
在相隔十一年後,於1988年出版了《無語問上帝》這本探討苦難的經典著作。從子題「三個不敢問出聲的問題」去理解,作者鼓勵讀者與上帝為友,向神發問,包括問不敢問出聲的問題,包括:「神公平嗎?」、「神怎麼那麼沈默?」、「神是不是喜歡隱藏自己?」此書除銷量極佳外,更榮獲1989年ECPA年度好書金牌獎(也就是說本書是在前書增修前出現經已面世的)。
書中他談到自己一次經歷:在一個天寒地凍的晚上,路面結滿了冰雪,刮著大風,他的車突然拋錨,修理了半天還是不能發動。他禱告希望上帝能夠幫助他。他禱告了又禱告,車子還是發不動,上帝沒有派人來幫助他。最後,他不得不在一間破舊餐車裡等候拖車把車子拖走,還在修理廠折騰了好幾天。事件不僅花費了金錢、時間,還耽擱了他參加聚會。他不禁要問:「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費了這麼多的精力和金錢?」類似情況我們也會遇到不少:面對親人病危、學業、戀愛、求職……我們祈求上帝,結果好像祂沒有在垂聽。這是上帝錯了?還是人對神的認識錯了?怎麼才能從困惑中走出來,對上帝重新建立信心呢?
《無語問上帝》可說是一部現代版《約伯記》,作者透過一些當代人的真實經歷來探索人類苦難的問題,以及上帝的公平、沈默和隱藏是否惹人疑惑。內容針對那些以為上帝總是沈默的人而寫,以懷疑者的眼光來看信心是什麼。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卷一「陰暗中的神」從聖經的教導讓讀者在陰影中認識有神,並對神要有正確的期待;卷二「在黑暗中看見」則是透過聖經亮光,幫助讀者在黑暗中得以看見和把真理實踐出來。
楊腓力先從「信心」談起,指出信徒常誤把信心建基於神蹟和經驗上。這樣的「信心」就像耶穌比喻中所說的那個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一旦神蹟沒有出現,我們的信仰就像「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他無意在書中提出哲理性或護教性的規範式答案,發現並堅信掌管終極的上帝在終極前必有話說!他更認定上帝對人的慈愛、良善和公義從來就沒有退減過!
他還在自己後來的著作,如《耶穌真貌》(The Jesus I Never Knew, 1995,中譯:校園)和《恩典多奇異》(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 1997,中譯:校園)中,引領讀者去看清楚耶穌基督的真實面貌,以及上帝恩典在福音真理的重要性,為上述難題作了補充的解釋和演繹。
《無語問上帝》曾幫助和激勵了萬卑讀者。本書在2000年被William J. Petersen和Randy Petersen評選為「改變二十世紀100本基督教好書」之一,應該是實至名歸的!
(原文刊於《舉目》雙月刊73期2015年5月號。)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