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樹森牧師

每逢要陪兒子做功課的時候,我就絕對明白自幼聽的那句「陪太子讀書」是怎樣的一回事,唯一分別是當年太子的父親不用陪,但今天的父親卻要看兒子作太子吧!兒子每逢做功課都當然地表現人性裡捨難行易、好逸惡勞之特徵,但凡剪貼、填色一類必然先做,然後一般順序都會是常識、數學、中文、英文。大家見到這次序大約也知道他的行情走勢,而結果通常都是越做越難,越難就越費時,越費時大家就越勞氣了。
某一晚完成功課後,他跟我說:「我覺得小一既功課真係超難,特別係英文仲更加難,我真係想好似Nathan(他的表弟)咁讀返幼稚園呀!」
「如果你讀返幼稚園的話,你中午就無飯盒食,仲要返屋企食姐姐煮既飯喎!」
「吓?咁我梗係唔制啦!但我又想做Nathan嗰尐咁淺既功課喎!」
又是魚與熊掌,不過我至今仍未明學校的飯盒為何比家裡的飯餸吸引。
「你定尐黎,你依家覺得深,到你讀小二就會覺得小一既功課好淺喇!」
「又係喎!咁我快尐讀高尐年級,咁我咪快尐覺得依家尐功課淺囉!好喎!咁我一路會讀多幾多年呢?」看來魯迅先生筆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兒子天生已有的。
「咁你要先讀完6年小學(如果不留班),然後再讀中學。」
「咁中學有幾多年?」
「中學有6年,你依家識加數,咁即係幾多年?」
「6加6等於12,咁我仲要做12年功課?」
「又唔一定,你想唔想好似教會尐哥哥姐姐咁讀大學,可以多尐書?」
「咁尐哥哥姐姐要再讀幾多?」他沒有說過想讀大學。
「咁佢地入大學都會先讀學士課程既,讀完仲有得讀。」
「佢即係幾多年?」兒子仍然心水清。
「攞個學士學位要4年,如果再讀上去攞碩士,一般再加2年。」
「咁即係幾多年?」又開始不耐煩了。
「你識加數喎,頭先話讀完中學用12年,咁依家再加幾多呀?」
「12年再加4然後再加2。」他一邊數手指一邊念念有詞的道:「咁就係要18年喎,哇!讀咁耐,做18年功課?好辛苦啫!」
「18年都唔算多,好似我咁要再讀埋博士的話,唔長唔短中間數要再加5年添呀!」
「18再加5,哇?好似你咁的話,仲要做多23年功課?我今年7歲⋯⋯」他又再開始數手指:「做功課做到30歲?想點呀?」這評價「老積」得很。
其實我自己也很怕做功課,香港升學常靠考試,自小靠考試建立滿足感(夠變態吧!),到教中學生考公開試時也不愛給功課,常掛在嘴邊:「功課可以交唔到,考試夠點就一定考完」,我也怕做功課呢!
—
鍾樹森牧師
人到中年,當過中學教師、神學院教師,現最常被人叫作牧師,心裡仍最愛當老師,所以最愛梁啟超那句:「獻身願作萬矢的,著述求為百世師」。回到家裡,甚麼師也不比一聲「爸爸」,不過爸爸不易當,有激氣時、有開心時、有疲累時,但爸爸又應該會比牧師、老師當得最入心入肺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