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國威
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呢?
船有木造的,人造纖維造的,也有用鐵造的(如事工的工作船Spitali)。船有小如舢舨,也有大如貨輪。那麼船之所以能浮,並不在於其建造的物料及大小……
今年事工首次把造船計劃航行者計劃Project Voyager帶進中學。第一堂,我們計劃了一個關於浮力的課題,迫使自己不得不尋索那已遺忘多年的舊記憶。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洗澡時,發現了從浴缸排出的水量與水中物件重量的關係,可說是洗澡的智慧。及至後來演化出不同的應用。其中一個較容易讓人明白浮力的是密度(density)的解釋。簡單點說,船之所以能浮,是因為她被造時的密度比水的密度低。密度,是關於重量跟容量的比例(mass/volume)。即使是如鐵般的重量,只要有足夠的容量,船還是會浮的。所以大部份船隻,包括現時在學校做的木船,也設有水密艙(watertight bulkhead),以確保船隻表面入水也能保持一定的低密度容量及浮力。事實上,很多海難並不單是因為撞船,而是因船的密度太高──所載的人或物過多而造成。
生命的歷程,不也是浮浮沉沉?在香港,不難發現很多人的生命,都是活得比較沉重,缺乏動力。有時候甚至連我們自己也不察覺,生命其實已臨近「沉船」的狀況。原來,生命也是會「超載」的。正確點說,是我們的生命載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或憂慮。而這些東西又未有整理消化,甚至能轉化為生命的容量。或許我們的生命也需要一個水密艙──一個低密度而刻意安排的空間,以重整生命及確保在風浪中仍然能有足夠的浮力。盼望生命前線的退修旅程能為這高密度的城市提供這樣的一個空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進深思考真正使船浮的是船本身,還是承托著她的水?事工從零開始踏進了第七個年頭,全是恩典!
(原文刊於《前線》生命前線帆船事工網誌)
—
尹國威
「生命前線帆船事工」義務總幹事,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從小與船隻和海洋結下不解之緣,亦娶了一位任職船務的太太。他喜歡揚帆出海去感受風與帆的關係,從而思想自已與造物主該如何好好相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