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然

(圖片來源:http://www.kjvbelievers.com/links)
(圖片來源:http://www.kjvbelievers.com/links)

「我當然不會選擇羅馬書作為查經經文,因為──誠如你所知──它實在太難了。」這句話儼如在低語着:「唉,聖經經卷的奧秘固然深刻,但事實上大部份都艱澀得使我只能卻步於外而不得進內呀。」這段細語或許道理猶在,但這只有當我們消除歧義後才能看見其句意在哪個意義上能被稱為道理。

其實聖經的艱澀不在其自身,而是在於通向其自身之道上,在於聖經。撕裂衣服本身沒有奇怪,使之變得古怪是我們對猶太文化的無知;把母牛、母山羊劈開擺列本身沒有出奇,其難解之源在於我們對希伯來和其周遭部落習俗的缺乏認識。又或者如果我們能從拉比的角度看待聖經,這或許會是一場令人滿意的尋寶之旅。若要克服聖經的艱澀,我們就得穿越歷史森林的道路和沼澤,把其原意從皮卷和紙張上以人們能理解之方式翻譯出來。事實上,我們若藐視這個森林似乎將無可避免地陷在扭曲聖經的陷阱中。在這個意義上,文本及來源批判或許會成為幫助我們開辟森林道路銳──雖然有時過於銳利──的開山刀。

但坦白而言聖經可被扭曲嗎?顯然地,我不是在徵求道德上的許可,而是在詢問本質上的可能性,且答案恐怕是:不可的。但這個命題式的答案需稍稍加以說明:毫無疑問,聖經會被人有意無意地歪曲理解,不管是有意地歪曲經文意思以配合自己的行為或觀點,或是無意地以現代世界觀和倫理觀的,或是以科學研究和進步主義的濾鏡看待經文都使得聖經確實被扭曲,但我們只能在廣義的層面上才能夠說「聖經可被扭曲」。而其實經本質上是不可被扭曲的,因為聖經的神聖性不在於其記載之歷史事件的真確性、或是由於出自某位智慧超群之辯士或道行高深之真人的筆下、或更甚其文字組合隱秘的秘密性,而是在於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情況就像親愛的使徒之為使徒,不在於他們的尊貴和能力、口才和智慧,而在於有權柄之主的呼召[1]。使徒不能因被厭惡而失去其身份,經也不能因被扭曲而變成非聖之經,「因為奉王名所寫、用王戒指蓋印的諭旨,人都不能廢除」。因為聖經不是神的話語,神的話語才是經。由此可得,聖經是全然不可被扭曲;聖經一旦被扭曲,即同時失去其神聖性,也從而不是經了。另一方面,縱然上帝是聖經神聖性的根本之源,但我們同時也要使聖經成為聖經,並保持聖經始終成為聖經,而達成兩者的途徑就是:讓聖經成為我們的聖經

聖經非單單是歷史的產物,因為它包含超越的奧秘層面。其奧秘之處在於當我在讀聖經,聖經也在讀。聖經不是被動地攤在一旁,待人過去翻頁;而是它在人的存有裡揭開自身,使人能理解人自身和聖經自身,因為它「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聖經在讀我」這過程就是真理的聖靈引導人明白真理,也是所謂「聖靈的光照」[2],並同時是實踐聖經的行動所需的基礎,因為它使聖經成為我們的聖經我們的聖經不但使我們口裡承認,更使我們能心裡相信;它不但使我們口述上帝的美善,更使我們能以生命理解這份言說不能,只能透過參與去理解的美善;它不但給予我們寒冷如冰的知識,更使我們能在盼望的向度裡看待當下,使我們能以熱情作出決斷和跳躍;它不但使我們有思辯的上帝觀,更使我們「在這個上帝面前既能跳舞,也能祈禱」,使我們能以我們的存有看見上帝在世界的工作,看見祂的恩手在每件事情中的彰顯。因為我們的上帝不單是「哲學家的上帝」,更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

在這些探討以後,我們現在應該能夠看見「唉,聖經經卷的奧秘固然深刻,但事實上大部份都艱澀得使我只能卻步於外而不得進內呀。」一言的意義所在。它所蘊涵的道理不是別的,而是正正展現了我們在聖經的艱澀奧秘兩者觀念上的混淆使得有關聖經經卷的疑難對於我們變得繁上加複。雖然在那些疑難中,聖經的艱澀和奧秘混雜地出現,但其實原則上它們是相互獨立的。因為前者是出於歷史森林和文學沼澤的危機和我們對它們之不熟識和陌生感;而後者是出於我們能否準確理解上帝的話語,也就是我們的聖經,與我們的關係,並且願否隨即俯伏在上帝面前,以祂的話語作為「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的媒介,致使我們「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聖經的艱澀可以被大幅度消除,而聖經的奧秘卻是──就其本質而言──全不可消解的,因為「我們如今彷彿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所以,在此時此刻,我們只應亦只能相信真理的聖靈,我們的保惠師、並差祂與我們永遠同在的父上帝、和求父作成此事的主耶穌基督!

[1] 參見哥林多前書1:18-31;S. Kierkegaard的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enius and an Apostle”(Alexander Dru譯)。
[2] 這裡我不是指「聖靈的光照」只能以此方式表達,亦無意處理關於靈恩運動之爭辯,這遠超筆者能力之外。依我之愚見,對此方面討論有興趣者可參閱I. Howard Marshall的 “Luke: historian & theologian”; Roger Stronstad的 “The Charismatic Theology of St. Luke”; 葉先秦的《聖靈的洗: 路加與五旬宗的聖靈神學》。

黃偉然
平信徒, 渴望成為人的人, 在茫然失所中決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