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思傳

4467366_qajeas0_m

有時候,時勢引起熱潮,輿起了一本書;有時候,無心插柳的閱讀,剛好回應時勢。在這個時候,讀陳浩基的《13.67》,恰恰有一種無可奈何的苦澀味道。論分類,《13.67》隸屬推理小說。然而,推理之外,這更是一本(也許無奈地)回應時代局勢的作品。

小說起名為《13.67》,是年份之故,以2013年為起始,1967年為終結,倒敍而成,說的是在大時代下的香港故事。1967年,2013年,兩個年份相距四十餘年,看似沒有交集的可能,香港已從英國殖民地回歸,小城搖身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但是回望現在的社會,舊事被重提,兩個年份總是有意無意地被人並列。

1967年,從工潮示威開始,因著政治成份的摻雜,以致出現暗殺炸彈爆炸等,是香港歷史上動盪的一年。而,2013年,攜著反國教的經驗,不少人嗅到來自政治的腥臭,多個議題得以發酵,從碼頭工人工潮至香港電視發牌事件,無一不引起社會的主流關注。從表面看來,兩個年份共通之處不多,但細心一看,確實有一點與眾不同──在一個長期政治冷感的社會中,政治味道相對濃烈的一年。

大時代的紛亂是小說的創作背景,但《13.67》沒有流於以宏觀角度敍事,而忽略微觀的推理故事。小說由六個故事編合而成,以警察關振鐸為主角,記錄了六件由他破解的離奇案件,以一個神探的一生,貫連全書。身為神探,關振鐸自然有其風格,書中形容他做事討厭默守成規,經常走入灰色地帶,不以指令為框架,相反以人為本,與強調紀律的警察所重視的,稍為不同。

香港的警察小說不多,尤在這年代這氛圍下,再搭上1367這串年份,可見作者的動機。在13與67之間,警察曾經獲得極高的評價,是市民小孩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在1967年,警察被認為是港英政府的走狗,是市民敵對的目標;2013年,警察不是目標,卻面臨身份危機,明明是維持治安的人,卻被當成政權的工具,將暴力訴諸於平民百姓的身上。落在小說,作者以關振鐸的出格,與現在那些只聽上級所言,對付市民的警察成一個對比。

單獨讀從每個推理故事,每個饒有趣味,一幅幅影像呈於眼前,欲罷不能,尤是讀到最後,驚訝於作者的設計,帶來一種從心而來的震撼,不禁再次思想整本小說。若然把故事六合為一,平放眼前,寫的不再是一宗宗獨立的案件,是一個信息,一個來自香港人對時代對警察的寄望。從社會現況看來,這或者不再容易,但單以小說討論,作者從宏觀寫至微觀,再見微知著,從近至遠,再回望現在,《13.67》所談及的都不簡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但這正是這些年來,香港一來走路的痕跡。

程思傳
生活,就是每日努力的寫字。經營網誌《偽文誌》(http://chingszechuen.blogspot.hk),在Facebook另有貼文的小地頭(https://www.facebook.com/chingszech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