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第三十屆基督教聯合書展,圖片取自「基督教書展」Facebook專頁。)
(第三十屆基督教聯合書展,圖片取自「基督教書展」Facebook專頁。)

現今是人稱為後現代的年頭。法國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早於1967年對結構主義展開批判,成為後結構主義的濫觴,其學說是謂解構主義,啟動了後現代主義思潮,主導著新世紀人類思維。解構思潮簡單來說是去權威化,不再跟隨傳統,不再仰賴領袖,人人皆是持份者,眾說紛紜。這樣的思維其實早已悄悄地在本地基督教會裡伸延著影響力,諸如敬拜讚美衝擊著傳統聖樂、超大型教會出現叫地方堂會體制發生微妙變化、神學院延伸課程普及化讓原來只供獻身聖職者的神學教育之門大開、堂會自辦工人訓練課程改變了神職人員的供應鏈,聖經新譯工作無意中把原來人人都尊崇的權威經文反感到生疏……

七、八十年代可算是香港教會文字事業全盛時期,領導全球華人教會書籍期刊出版,人才輩出、思潮日新、創意無限。經過多年光輝歲月,早在香港回歸過渡前,此地教會文字工作敗象漸呈。究其原因,簡單概括來說是對複雜急變形勢適應不來,在空前巨大轉變下,失去原先透過出版帶動信徒閱讀和思考的力量。1984年中英簽定香港前途協議,那時港人對於回歸仍多少抱樂觀浪漫情懷;沒想到五年後發生六四事件,不少精英隨移民潮離港,造成大量人才流失,文字工作界也不能倖免。事實上,那些在七、八十年代叱吒風雲的出版人和業界翹楚,他們也多已年事漸高,面臨退休和交棒的抉擇,為回歸後埋下青黃不接的伏筆。

由於普遍對政治前景不敢確定,教會中甚至流傳著不少傳言,包括有人將來要被針對,連他們服務的單位也要被對付。也許事出巧合,那些年間此地不少出版機構多有加強國際連繫,或是把組織變得國際化。計先後有宣道出版社於1984年在加拿大愛蒙頓成立北美分社;福音證主協會於1990年組成國際證主協會,協調六地區會事工;浸信會出版社於1996年改組成立國際有限公司,由六個地區華人浸信會聯合管理;天道書樓在美國聖荷西和三藩市開設書室;種籽出版社在加拿大列治文和溫哥華成立書室等。在強人領導不再的年代裡,分拆後各地區分會定位不明,徒增溝通、管治和財務上困難。反之,台灣地區在八十年代後期政治解嚴後,因著開放和全球視野,教會出版事業有長足進步,成為強勁競爭對手。其中在洽談海外暢銷書版權上,台灣同業尤能凸顯出她們的競爭優勢和眼光。

回歸事實既成,與中國接軌原是很必然的發展過程;回歸後本來最自然的想法,是香港可以因背靠祖國帶來巨大商機。奈何國家宗教政策不明,令人摸不著寬緊界線和規範準則,中國政府似乎對於基督教會(相對於儒釋道三教)發展存在極大保留和戒心。雖然有過不少教會出版同業曾嘗試或夢想在內地開設書房、出版社和中盤批發,所投入的資源與成效卻成了強烈對比,熱情大大減退。這情況連帶也影響著出版同業在本地的資源投放,長期採取觀摩態度,不敢承諾作出重大長遠計劃,對製作投資裹足。

香港除了在回歸初期和SARS期間房地產市道跌至谷底外,由於工業生產大都早已北移,十七年來本地經濟動力主要倚賴金股匯投機和房地產炒賣來維持活力。近年更因仗著開放內地居民「自由行」政策推動零售市道,加上美元長期弱勢,結果是商舖租金狂飆,情況失控。教會書房除非早已擁有自置物業,或獲得特殊補貼,否則大都難於支付高昂租金,進駐商場的書店壓力尤甚,書房倒閉潮成了近年教會中的「風土病」,讓人憂心!事實上,若單單只是租金上揚,為著理想和使命還可以硬頂著虧損撐下去;但教牧和信徒不愛閱讀,使閱讀風氣長期低迷才是教人洩氣的主要因由。屬靈書籍銷售常要依靠教牧或當紅人氣作家振臂高呼來推動買氣;沉重工作壓力讓信徒鮮有閒逛書店的悠情;一店獨領風騷早已是見怪不怪的現象……

再看看當年(1977年)成立基督教出版人聯合服務社(簡稱UCPS;即基督教出版聯會前身)的八間老牌出版機構近貌。由袁厚載夫婦創辦於1958年的晨星書屋,歷經了1975年併入國際性文字機構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成立基督教文工團,至2008年4月底終因財務困難結束在港事工。香港福音證主協會因與國際證主在領導權上關係緊張,加上多年深受負資產財困影響發展,直到這兩年才獲得舒解重新上路。天道書樓也經歷了領導層更替帶來張力,如今總算進一步完成機構重整,活力可期。浸信會出版社在走向國際化以來,一直找不到合適人選長期擔承社長重任,這其實也是不少具規模的堂會和機構面對的困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道聲出版社和宣道出版社都經歷過領導層更替,且看誰更能顯出領導才幹,也在乎其所屬教會和董事會支持力度,避免外行領導,讓出版社能長遠作出貢獻和影響。亞洲歸主協會則早於多年前在香港分會下成立結連機構迎欣出版社,把文字事工獨立於主體事工架構以外。

這八間較具歷史的出版社本身就是整個行業的縮影,其他出版機構的困難也極其相似。回歸多年,飽受人事更替影響者有突破出版社、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讀經會;受領導人去世影響者有更新資源中心、海天書樓、基道出版社;受長期物識不到總幹事影響發展有聖經公會;受物業發展影響者有恩奇書業、福音閱覽室、讀經會、萬國兒童佈道團等;屬於龐大組織架構中一個分支者有循道衛理書室和各大神學院的出版部門。

回歸多年來當然也曾有過令人注目的事情,如:榆林書店於1997年成立經營非宗教書室;前突破機構同工離巢先後創辦了從心會社、阿湯圖書、家庭基建、亮光文化等與出版相關的單位;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曾於2000年10月底在銅鑼灣開設大型書房「新書館」;基道書樓於2002年4月把門市遷入旺角基督教大樓;基督教出版聯會於2003年起隔年舉辦「金書獎」活動至今已辦了六屆;明道社於2003年成立專攻研經培訓和研經書籍出版;突破機構於2005年5月出版的雙月刊書誌Breakazine;德慧文化於2006年7月在荃灣成立發展全方位的文字事工;香港聖經公會於2010年9月出版《和合本修訂版》聖經;中國神學研究院在2013年9月出版第55期《中神期刊》後宣告停刊等。還有不少中小型出版社也是在這時期紛紛成立的,包括:冬青樹圖書、Verbum Press、匯美書社、漢域文化、夏達華研道中心、Vocatio Creation等,加上原有運作成熟的大小出版社,各自精彩,好不熱鬧。但出版總量應已無復當年盛況,明顯有所減退,大型出版計劃欠奉。

本文開始時提到目下經已進入後現代世代。在香港,文字出版事工除了要適應政權過渡的變化外,更要面對網絡和電子媒介對傳統印刷載體的挑戰,以及社會對基督徒在公共領域信仰表白是有所要求的。前者是年輕新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經已習慣使用智能電話、平板電腦等作日常溝通和閱讀工具,我們卻在提供內容方面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甚至連他們最基本需要些甚麼也不去探究,情況叫人憂心!後者則反映社會大眾不再滿足於信仰群體單單作宗教道德立場表態,而是更進深的要求教會把如何(以信仰眼光)正確理性看待社會議題有所期許。

香港教會出版事業該如何走下去?誰來關心?

(原文刊於《時代論壇》1417期,2014/10/26。)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