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培德牧師

Archbishop-Tutu-medium

一九八八年二月一個早上在南非開普敦市(Cape Town),一群為數不少的教牧人員手臂交纏,從聖公會主教座堂步行到政府總部大樓,原打算向首相遞交請願信,要求當局撤銷長期實施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遊行隊伍被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列陣阻攔,教牧們甚至在警察腳前下跪,希望能獲准繼續前進。結果手無寸鐵的示威者還是被逐一拘捕,當中還包括了當時的南非大主教德斯蒙‧杜圖(Desmond Mpilo Tutu, 1930~ ,或譯:圖圖)。政府恐怕這位一九八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大主教現身抗爭行列,會成為當代舊約摩西般的人物,與意圖顛覆政府的各團體勢力匯合成流,影響政權穩定深遠。

從種族隔離到族群和解

不過,在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人士不斷抗爭的浪潮下,一九九○年二月上任才五個月的白人總統德克勒克(F.W.De Klark),向國會做出歷史性的重大宣佈:執政的南非國民黨(National Party)政府在經慎重考慮後,決定解除戒嚴,無條件釋放繫獄長達二十七年的曼德拉(Nelson Mandela),並取消對非洲人國民大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of South Africa)、阿紮尼亞泛非主義者大會(Pan Africanist Congress of Azania)與南非共產黨(South Africa Communist Party)等政治團體的禁令。此後,這些原被認為非法意圖顛覆政府的團體終於可以合法活動了。次年又廢止人口登記法、原住民土地法與集團地區法,在法律上正式取消種族隔離政策。

一九九一年,南非政府牽頭召開與國民黨、非洲人國民大會(ANC)等十九方就政治解決南非問題舉行多黨談判,並於一九九三年就政治過渡安排達成協定。一九九四年四、五月,南非舉行首次不分種族大選,以非洲人國民大會為首的三方聯盟(另二者為南非共產黨和南非工會大會)以62.65%的多數獲勝,由曼德拉出任南非首任黑人總統,非國大全國主席姆貝基(Thabo Mbeki)出任第一副總統,並邀請國民黨和祖魯族人為主的因卡塔自由黨(Inkatha Freedom Party)組成民族團結政府。一九九九年六月,第二次不分種族的大選仍由非國大以壓倒多數再次獲勝,改由姆貝基出任總統,祖馬(Jacob Zuma)任副總統至今。

南非的命運得以改變,除因當時國際局勢急遽變動,東歐和蘇聯迅速解體外,更是在於大主教杜圖努力居中調停和不斷教化,使敵對雙方的領袖能跨越了許多人性中、權力中的慣常,向世人展現了他們不平凡的風範。白人德克勒克總統甘冒遭受支持者唾棄的命運,敢於透過談判交出其獨攬的政權,甚至是交給曾為世仇的對方。對手曼德拉沒有讓自己的苦難成為挑動族群傷痕的武器,他成為和解及寬恕的化身,讓白人信任,讓政治正常化的腳步得以推動。武裝組織南非共產黨領導人克里斯‧哈尼(Chris Hani),原可選擇武力對抗和解,他卻要選擇做「和平戰士」,將生命貢獻在和解而非復仇的道路,最後竟在大選前遭到暗殺。南非共和國最終能走上民族和解的坦途,現年七十五歲的前南非聖公會大主教杜圖多年來在幕後奔走,居功至偉。

以反對種族歧視為終身志業

杜圖在一九三一年十月七日出生於川斯瓦省西部開採金礦的小鎮克勒斯卓(Klerksdrop, Transvaal),按出生地推測應屬非扎那族或索扎族人。父親是國小校長(Methodist Primary School, West Transvaal),母親卻是個識字不多的佣工,家庭收入十分微薄。十二歲時,杜圖隨舉家遷往約翰尼斯堡居住,入讀瑞典差會的寄宿學校,後因肺結核病綴學;高中則在約翰尼斯堡黑人高校(Johannesburg Bantu High School,Bantu意指黑人或其語言)完成。杜圖原想以習醫為志趣,但因家裡無法負擔高昂學費,只好追隨父親的衣缽,改讀兩年制的師範專科(Pretoria Bantu Normal College),一九五三年獲教師資格證書。次年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學位。畢業後他返回高中時母校任教四年。一九五五年七月杜圖與校內同事麗雅‧諾瑪琍斯(Leah Nomalizo Shenxane)結婚,婚後共育有子女四人(依次是Trevor Thamsanqa、Theresa Thandeka、Naomi Nontombi與Mpho Andrea),全部皆曾入讀著名學府Waterford Kamhlaba School。

由於對南非國內一九五三年通過實施的「黑人教育法案」(Bantu Education Act),杜圖甚感不滿,遂於一九五八年憤而離開教席,進入聖彼得神學院攻讀神學課程。三年後畢業被按立為教會執事,開始在班諾尼教區(Benoni)服事。一九六一年,南非宣告成立共和國,並退出大英國協(British Commonwealth),在國內開始肆意打壓異見者。同年,杜圖被英國聖公會正式授予牧職,擔任海爾堡大學(University of Fort Hare)駐校院牧。該校為南非國內少數仍接受黑人入讀的優質高等學府,以民族運動溫床著稱,在那裡杜圖接觸了許多熱血沸騰的黑人有為青年,使他決心以反對種族歧視為終生志業。

一九六二年,杜圖獲獎學金資助赴倫敦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進修,四年間先後完成神道學士(B.D., hon.)和神學碩士(M.Th.)學位,至一九六六年底取道耶路撒冷考察後返國。一九六七年起任教於聯合神學院的聖彼得學院(St. Peter’s College, Federal Theological Seminary, Eastern Cape)。一九七○年,杜圖被政府放逐,輾轉到了賴索托和史瓦濟蘭兩國的波扎那大學(University of Botswana, Lesotho and Swaziland)任教。

一九七二年,他到英國肯特郡出任世界基督教協進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神學教育基金非洲區的副主任。一九七五年杜圖返國,被委任為約翰尼斯堡聖馬利亞座堂牧正(Dean of St. Mary’s Cathedral, Johannesburg),成為南非歷史上首位黑人座堂主任牧師。一九七六年,他被推選按立為賴索托王國主教(Bishop of Lesotho)。一九七八年,杜圖當選為南非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General Secretary of South Africa Council of Churches);教會的用意正是要讓杜圖登上超然地位,方便他可以放膽公開批評南非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保護他不受情治或司法單位的威嚇和干擾。他正直持平的作風和悍衛真理的形象,為他贏取了全球許多頂尖學府(包括英國肯特大學、亞伯丁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德國魯耳大學)頒發榮譽博士的榮銜。

以寬恕迎向未來

一九八四年,杜圖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稱許他是個

「解決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成一體的領袖人物角色」(“role as a unifying leader figure in the campaign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apartheid in South Africa.”)。一九八五年,他獲任命為約翰尼斯堡主教(Bishop of Johannesburg)。一九八六年九月七日,通過英國聖公會正式任命,杜圖就職擔任南非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pe Town),打破了只有白人才能出任此職的傳統。由於英國國教規定視大主教職相當於省長,排序還在省長之前(First Among Equal),杜圖可以堂而皇之住進開普敦高級住宅區內的大主教官邸,地方官員不敢貿然惹他。他繼續連繫各方致力解決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建構公平的社會制度,並於一九八八年五月發起「為真理站立起來」(Standing for the Truth)的和平抗爭運動,標榜愛和非暴力,成為一股強大的清新暖流。

白人政府取消種族隔離政策後,一九九四年南非首次不分種族大選由曼德拉勝選,出任首任黑人總統。一九九五年,杜圖獲推選委任為「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he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主席,負責調查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實施期間的種種劣跡惡行,包括南非裔白人右派團體、情治機關、國防軍等不義暴行,將期間見聞匯成《「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調查報告書》,於一九九八年十月向總統提交期中報告(同時辭去主席職),至二○○三年委員會完成終結報告。一九九八年,杜圖獲澳洲政府頒授雪梨和平獎(Sydney Peace Price),表揚他對和平的貢獻。一九九八年,杜圖宣告從大主教職退休,在開普敦成立「杜圖和平基金會」(Desmond Tutu Peace Trust,網址為www.tutu.org),次年改稱為「杜圖和平中心」(The Desmond Tutu Peace Center),同步在紐約成立同名機構,負責籌募經費以推動和平的使命,致力搭建和解的橋樑,展開為南非上痛療傷的行動。杜圖反對二次世界大戰後紐倫堡式(the way of Nuremberg)的審判和懲處,主張以和解為經歷衝突的社會療傷,鼓吹「讓南非向世界宣示饒恕」(“Let South Africa Show the World How to Forgive”)。

(圖圖大主教/著,江紅/譯,左岸文化,2005)
(圖圖大主教/著,江紅/譯,左岸文化,2005)

著作方面,杜圖共出版過十餘種著作,依次為:Crying in the Wilderness: The Struggle for Injustice in South Africa(1982)、The Devine Intention(1982)、Hope and Suffering: Sermons and Speeches(1983)、Cry Justice!(1986)、South Africa(1986, with Francis Norton)、The Words of Desmond Tutu (1989)、Christianity amidst Apartheid(1990)、The Rainbow People of God: The Meaning of a Peaceful Peace(1994)、Revolution(1994, edited by John Allen)、The Essential of Desmond Tutu(1997)、Exploring Forgiveness(1998)、The Vision of Peace(1999)、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1999;中譯:《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左岸文化)、God Has a Dream: A Vision of Hope for Our Time(2004;中譯:《上帝有一個夢》,雅歌)。早在一九九六年,杜圖被醫生發現患有前列腺癌,卻一直無礙他對和解運動的參須和委身。

(編按:本文原載於《曠野》141期(2006年6月),頁6-7。)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