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續〈主張無政府主義的當代城市神學家:依路(Jacques Ellul)(上)〉

認知處境,承擔責任

一九四八年,他的處女著作《國度的出現》(Présence au monde moderne;英譯:The Presence of the Kingdom, 1951)出版面世,書中盡是表達他對上帝國度臨在現今世界的理念之作,從基要派信仰立場演繹並重塑戰後社會秩序的情懷,完全迥異於解放神學家的想像和見解。十五年後他又出版了《國度的虛假出現》(Fausse Présence au monde moderne, 1963;英譯:False Presence of the Kingdom, 1972)一書,把教會多年來對上帝國度人間實現的許多錯誤理解加以痛陳和指斥。兩書若對照著一併來閱讀,讀者當可感受另一番滋味。

一九五四年,他的重要著作《技術化的社會》(La technique ou l’enieu du siècle;英譯: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 1964)面世,書中詳細闡述了現代科技的七種特徵,希望有助世人善加掌握。十年後,John Wilkinson將此書完成英文翻譯出版,在《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1932)一書聞名的作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極力推薦下,在美國各地尤其是西岸加州地區掀起風潮,吸引各國無數學人遠赴法國,在波爾多大學政治研究所向依氏追隨學習,直到一九八○年退休後方止。本書與依路另外兩本重要著作《技術化的系統》(Le systéme, 1977;英譯: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1980)《技術化的虛假》(Le bluff technologique,1988;英譯:The Technological Bluff, 1990)合稱為「技術化三部曲」(The Trilogy of Technology)。

依路最為人熟悉的經典著作是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城市真義》(San feu ni lieu;英譯:The Meaning of the City, 1970)一書。該書是從聖經的角度研究城巿,可以說是他的城市神學宣言。他說城巿是文化發展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人企圖要建立一個不需要上帝之世界的努力,包括它的宗教、道德、防衛、保險等制度,以致現代人是命定要活在這個城巿內。上帝定意對這一切要施行審判;但基督徒確知上帝應許要把人一切改變過來。歷史的終結不僅具有巴比倫倒塌的驚惶,亦有新耶路撒冷來臨的喜悅。

81Q-KorJedL

一九八八年,他在晚年時出版了一本頗富爭議性的著作,就是《無政府狀態和基督教》(Anarchie et christianisme, 1988;英譯:Anarchy and Christianity, 1991)一書,書中表述了他對「無政府主義」的定義和理解,以及對Bakunin在一八八○年至一九○○年間「放任的工團主義者」(Anarcho-Syndicalists)之理想的艷羨。他承認「無政府主義」確實有其不切實際的弱點和限制,但他仍會以此作為切慕追求的理想目標。從依路自身的家庭成長背景看,對地上的國籍種族早已注定是個「無政府」可歸依的現實,也是智者對人世間無為而治大同社會另一層次的浪漫渴求所在。

著作繁多,重視踐行

依路的眾多著作大體可分作五大類︰一、歷史︰他寫了不少關於建制(institutions)的發展史,其中全套五冊的《制度的歷史》(Histoire des institutions)寫成於五○年代,是法國大學生研究各樣制度的必讀學術著作;二、社會學︰他認為「現代科技」不僅影響著社會,也在改變人們的思想、頭腦。科技是一個獨立的力量,按著自己的原則運作,也發展出它獨有的「科技體系」。前述之《科技化的社會》等即為此類別的話代表傑作。三、社會批判︰依路對社會發出許多批判,其中有不少是由他原創的。例如,他懷疑現代人是不是真正成長過來;現代社會是否真正變得世俗化了。按他看來,現代人誤把科技當作「神」來看待,將自己的將來和幸福全都押上了賭注。《錢與權力》(L’homme et l’argent, 1954;英譯:Money and Power, 1984)和《上帝的政治和人的政治》(Politique de Dieu, politiques de l’homme, 1966;英譯:The Politics of God and the Politics of Man, 1972)都是這類著作。四、聖經研究︰依路寫了好些研經書籍,都是相當值得留意的,其中如約拿書、列王紀下、啟示錄等。此外,《城巿真義》也是他從聖經角度研究城巿的神學整合成果。五、倫理︰這是建基於《城巿真義》而發展出來的處境倫理作品,讓他不致陷入理想主義的囹圄,或道德主義的操控,達至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體系。他自己最喜愛的作品《放縱時代的盼望》(L’espérance oubliée, 1972;英譯:Hope in the Time of Abandonment, 1973)即為此類著作。他鼓勵基督徒應實際地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認知到自己是受科技和政治條件影響;同時,又鼓勵他承擔責任,心存盼望,以真實對話、公義、平安、自由與友愛來成就。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九日,依路因長期病患,在寓所中病逝(距波爾多大學校園約一哩外),享年82歲。對於依路生平、思想和信仰有興趣的英語讀者,可以逕找下列作品來閱讀:Perspectives on Our Age: Jacques Ellul Speaks(William H. Vanderburg edited, 1981)、In Season, Out of Season(by Jacques Ellul, 1982)、《我信甚麼》(Ce que je crois, 1987;英譯:What I Believe, 1989)。傳記作品則有Jacques Ellul: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by J.M. Hanks, 1984)、Jacques Ellul: An Annoted Bibliography of Primary Works(by J.M. Hanks, 2001)。北美著名學者唐慕華(Marva J. Dawn)曾收錄過依路八篇早期發表的文章,進行重譯和作註解讀,名為Sources & Trajectories: Eight Early Articles by Jacques Ellul that Set the Stage一書,頗具參考價值。網上則可上訪「國際依路學會」(International Jacques Ellul Society)的官方網站:http://www.ellul.org/ijes.htm

(編按:本文原載於《曠野》143期[2006年10月],頁10-11。)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