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思傳

­»´ä®Ñ®i³Ì«á¤@¤Ñ¡C ¹ù¶­¶¯Äá(Pix By : Liu Ngan Hung) 2014/07/22 ´ä»D
圖片來源

二十五年,四分一個世紀,本應是值得紀念慶祝的年份。不知怎的,這一年書展走到第二十五年,聲勢未見強勁之餘,反動的聲音卻愈見壯大。周邊很多愛書的人對書展愈來愈多嘮叨,有的索性罷去書展。這幾年,因著工作的關係,逗留在書展的時間很長,見證著人來人往背後的一些病態。

很多人開始批評書展淪為散貨場。十元一本,二十元一本的牌子不陌生,有的甚至凡購物就送書,參展商賣的根本不是書本,而是便宜。十元一本書,莫說賺錢,有時連印刷的成本都賺不回,但為了「清倉」,賣了幾年依然滯銷的書籍,就被逼變為貨品,一堆一堆的被賤賣。

這不是特價書,甚至十元書的問題。特價書堆中,也會有不少未被發現的寶物,讓人欣喜若狂。然而,問題在於參展商以至入場人士如何對待這些書。特價書通常自成一角,被標籤為幾元一本。縱然明知不是新書、話題書,但憑著吸引的價錢,還是有不少淘寶的人士圍在那一角,東找找西找找的,意圖從書堆中尋找合適的書本。但是,很多人翻了兩翻就拋下書本,然後又走到熱門書籍的那邊,而店員忙著為熱門書補貨,協助不同的讀者。結果,特價書的一角變成「亂葬崗」,書本散落在桌面上,新一批人又趕到,拿起,揭開,拋下,離開。這個循環生生不息,七日中不斷地重演。最後行書展的時候,看到很多書本爛了一角,又或封面損毀,變成次貨。繼續在那一角,無了期地等待。

書展的目的理應是推廣閱讀,讓市民透過這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接觸平日未必會接觸的書籍,引起各人讀書的興趣。但是,近年愈覺書展被「特價」搶去風頭,有的參展商把「折頭」的宣傳愈放愈大,與新書並列,甚至大過新書的宣傳。同時,場內進行了多場不同的割喉戰,同一本書,在不同攤位購買價錢不同,甚至有攤位擺明寫著自家定價較低,自家的六五折比起別家的六折更為便宜,向其他攤位宣戰。在網上,甚至看見一位獨立書室的店長留言說明,每年去書展都看見某些攤位賣書的價錢,比他書在店的入貨價更為平宜。這些例子不約而同地說明了書展某程度上只是一場價錢的戰爭,而不是推動閱讀的地方。

這種以價錢先行的方式,無疑吸引了不少客源,以致參展單位這七日賺得盤滿砵滿。但是,這或者應該先誠實地承認,書展的主體早就從書籍變為特價,書籍早就淪為陪襯,或更庸俗地說,是一件單純的貨品。

程思傳
生活,就是每日努力的寫字。經營網誌《偽文誌》(http://chingszechuen.blogspot.hk),在Facebook另有貼文的小地頭(https://www.facebook.com/chingszech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