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念寒
(續〈2014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觀後感(一)〉)
(續〈2014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觀後感(二)〉)
(續〈2014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觀後感(三)〉)
今年的紀錄片,沒有長篇製作,例如去年就有納粹黨羽戰後訪問錄──Shoah(《大浩劫》),長九小時半;前年更有The Story of Film: An Odyssey,長十五小時。今年挑了《水風景》(Watermark)、《一切從廣場開始》(The Square)、《艾未未的上訴》、最長的是《直擊柏克萊》(At Berkely)。挑出後三部來說說,各有勝場。
—
《一切從廣場開始》(The Square),革命卻永遠是「尚未成功」。埃及
導演:Jehane Noujaim
攝影:Muhammad Hamdy, Ahmed Hassan, Jehane Noujaim, Cressida Trew
我認為最難拍的該是報道埃及茉莉花革命的《一切從廣場開始》。影片主要透過一個本土以及一個外國回歸的青年參予,由革命開始到成功推翻穆巴拉克(Honsi Mubarak),再報道民選總統穆爾西(Moisa)以及支持他的兄弟會鎮壓以上反對者的過程。
觀點雖然偏向民眾革命的一邊,少有從政府與後期的兄弟會角度出發的說辭。然而,追蹤以上兩名青年的革命過程,無論在廣場的曠時日久的歡樂與等待,以及直面街頭衝突的血腥暴力,都考驗拍攝者的能耐與勇氣。尤其看到影片中的本土青年頭破血流,鏡頭突然一黑,可以想像這些菲林都是以性命換來回的,所以特別珍貴。
影片集中焦點,觀眾同情向高牆擲雞蛋的人也是自然的。影片帶領觀眾到廣場開始時在廣場的歡樂氣氛,本土與海歸青年或站在前線與警察對抗,或以網絡來突破政府的封鎖線,觀眾都親自感受到現場的凝重、危機四伏、與殘酷不仁,革命的複雜多變。平民手上只有石頭,警方見人便亂棒打下,把本來是清新初綻的茉莉花革命,轉化為血腥的革命。而且最傷心的是政客去了又來了,軍隊支持了又鎮壓,兄弟會參予了又反對,革命尚未成功似乎是革命的本質。今天埃及又傳來選舉消息,軍人政府得到超過百分之九十三的票數支持,似乎又回到穆巴拉克的時代,一切又將歸零。即或如此,導演和主角一樣,對未來的革命仍抱希望與信心,這恐怕是最感動人之處吧!
—
奇招抗獨裁:《艾未未的上訴》中國
導演:艾未未
攝影:Zhao Zhao, Li Dongxu, Guo Ke, Xia Xing, Xue Yutao, Li Jie
去看《艾未未的上訴》,是因為曾捐過錢給他,想知道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這位為楊佳、馮正虎等維權人士拍過紀錄片的行為藝術家,這次成了主角。影片全程紀錄艾未未及其工作室人員,於2012年2月遭監禁後,被控漏稅,罰以一千五百萬人民幣,艾遂以奇招,向全民借錢繳稅,引起熱烈回響的整個過程。紀錄片本應中立,但本片沒有政府立場的報道,你當然知道為什麼。
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訴訟,其中有幾個轉折過程,值得許多維權人士參考。開始時,艾被失縱八十一天後回家,跟家人交代說這次大概要判起碼十年了,時氣氛相當凝重,他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記者,包括國際記者,幾乎什麼也不回答,顯得相當謹慎。這是第一階段,也是官方打壓維權人士的勝利,因為給了當事人直面不可知的未來,予人以不寒而慄的感覺。但這只佔紀錄片很短的部分,接下來都是艾見招拆招的還撃。艾是國際行為藝術家,所以他被關後,一直有國際媒體、藝術家、外交人員熱烈關注,香港的街頭車站牌也出現過艾未未的人頭招貼,支援程度大到政府要投鼠忌器,改變一貫關牢與監視的維穩手段。接下來,他為自己的住宅與連工作室合一的大宅,安裝了自我監錄器,還把自己的生活,24小時網上直播。當然,這個很快就被禁了。
所謂中國式起訴,特色一是警察先關了你,隔幾個月後再告訴你罪名是漏稅;二是深夜來關你,抄你家,看你缺眠之下如何招架,接下來刑求到你妥協;三是起訴人由公安部突然換了成地稅局;四是艾未未工作室的法人是他太太路青,故連被告也換成了她,那八十一天艾是白坐了;五是所有的帳本都給沒收了,看你怎麼辯?六是所有相關證人只許被關,不准列席審訊,包括艾本人。七是在這形勢底下,審訊當然不公開。
艾還是請了維權律師浦志強及夏霖;但也只能在規定死線前繳交千五萬。艾的高齡媽媽,沒有流一滴淚,願意把艾青留下的老房子給兒子作罰款抵押。但等預備好了房子,控方又不接受,要現金。搬龍門,換規矩,中國式的審訊,就是如此卡夫卡。
艾於是想出向全國借錢一計,一方面他的現金實在不夠;二方面呼召國民站出來,他就不會像其他維權人士被個別擊破;三是完成了他的行為藝術。這一可三鳥的怪招果然奏效,捐款從各方而來,幾近三萬筆,籌得九百多萬人民幣。
鏡頭下的艾未未相當從容,不是在園子裡散步,想想策略,抱抱孫子(?),就是在門前大街散步等路青應訊歸來,偶而發表冷峻的幽默之語,最嚴肅算是他和律師商議的時刻。個子高佻,氣質優雅的路青,應對九小時至深夜的審訊,反倒是神色萎頓。看看招呼她的維穩行陣,就知道劉曉波夫人為什麼會精神崩潰。艾家門前的大街兩旁,放眼可見都是官方的吉甫車,朝陽法院前的陣容更是令人瞠目,車子經過兩三分鐘的街道全都是警察、車子和路障。影片紀錄了個人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勢力懸殊的巨大落差。若不是艾有豐富的維權背景與經驗,一般人早就垮了。
浦志強一貫認真,在那裡索引法例,條分縷析,專業到底。影片最有陽光氣息的是艾和他的職工加義工,在明亮的工作室裡,窗明几靜,也在認真的設計借據,流水作業式又不失親切,因為他逐一在借據與照片上簽名。借據上還充滿黑色幽默,鏡頭前沒看到文字,但我收到的是這樣寫的:立據人今莫名債台高築/幸蒙德士仁人義膽俠肝/恩助敝人力渡黑暗/共尋正義/特誓/知恩必報/毫厘俱返/今恐人心不古/立據一紙/付與債主恩公存證/(以下為大字)恐口無憑/憑此為據/是據以證/證據立誠/右給債主人收執/立據人艾未未/鈴印為證/公元貳仟壹拾壹年拾壹月拾陸日立。[1] 注意以上全是正體字書寫,反對中國獨裁政權,有意識的從語言文字開始,如此徹徹底底,認真專業,我是第一次見到。
紀錄片仍不失戲劇場景,那就是艾親自「押運罰金」,車子開到地稅局,他和職工扛起大包,一一抬到工作櫃台前打開,傾瀉而出的是毛人頭的鈔票,花花綠綠,綑綑紮紮,堆疊如山。一時間,在那酷似銀行的環境裡,加上艾粗獷的外形,滿臉怒長的鬍鬚,場景超現實得像搶劫銀行。是為本片反諷的高潮,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劫人不遂再劫錢的方式。
影片結束時,全院觀眾忍不住報以掌聲。交稿時,浦志強被失縱,艾的網頁被封,但艾的大型展覽在柏林引來觀展的長龍,艾當然被缺席。我想再向這些勇士鼓掌致敬。
—
《直擊柏克萊》(At Berkeley)美國
導演:Frederick Wiseman
攝影:John Davey
四小時的長片,很多時間都用在錄影這所大學不同科系的上課內容,以證他們的名氣得來不易。雖然這種方式相當冗長,但導演想讓我們知道這所名學的教學氣氛,運用的是實實在在的第一手資料,不是透過訪問學生或教師的形容描繪。他們也像美國的名校如耶魯哈佛一樣,既有傳統的演講式教學,也有小組討論,課室沒有像香港的大專院校引以為傲的電腦教學設備。我上過網易公開課,以及Coursera等網頁,果然沒有柏克萊的網上授課。所以,我想這些上課錄影仍有其必要。
其次,我看完的感覺就是這所平民大學很窮,尤其遇上加州政府加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危機,就更捉襟見肘了。對策除了有加學費之虞,還有就是減薪。減薪就會流失人才,比起香港教授十萬上下的月薪,這所名校的薪酬,只可用微薄來形容。以上的窘局,都是透過許多高層會議,包括校長和各部門的行政的決議,來徐徐展示。身為觀眾,了解這個開放式的決策過程是重要的,因為它解構了這所示威之校如何運作。我也驚訝這些高層怎麼會容許導演拍攝。
本片一開始即由一教師介紹其建校精神,除了讓平民得到廉價的高等教育外,柏克萊的名氣也來自五、六十年代校園的學生示威運動,推動了美國的民權運動。本片也拍攝了校園的反對增加學費的示威與佔領圖書館行動。導演既拍了學生的行動以及他們的發言,同時也拍攝了校長室及保安團隊開會應對的過程,他們討論要不要讓柏克萊市警察介入校園,底線是什麼。平衡的報道,讓觀眾了雙方的困難。因為連校長也是昔日校園示威的份子,所以他容忍學生佔領行動。
影片沒有旁述,故意隱藏了導演的立場,但我想導演放這麼重的份量在講學和行政決策的過程,就是想解構這所大學的獨特性:學術地位建基於平民化的教育理念,以及民主化的架構。雖然眼前財困危機,蠶蝕甚至動搖了它的百年傳統,但導演以八十幾歲高齡,還選擇拍攝這所大學,涉及人物遠近距離,動輒以千計,所需的能量與魄力,已大大說明了他對此校的厚望。
如果要挑什麼缺點,那不是冗長,也不是節奏緩慢,許多觀眾提前離座說明了這一點。但要消化一所大學的內內外外,我們就該付上時間,不是嗎?柏克萊出名的另一地方是學生背景多元化,本片焦點集中在非裔與拉丁裔學生自述其遭受歧視的處境,固然有美國傳統的代表性,但以亞裔近年在加州的增幅,遙遙領先於其他膚色的民族,沒聽到他們的聲音,實在有點可惜。
—
[1] 想看設計,可到以下網頁: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E5%80%9F%E6%8D%AE_Tan_zuoren_2011%E5%B9%B4.jpg
—
馬念寒
如時間許可,幾乎一日不可無戲;如經濟許可,也幾乎沒有不看的戲種。寫影評以生手的視角,用常理,用感情,不丟書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