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念寒
(續〈2014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觀後感(一)〉)
(續〈2014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觀後感(二)〉)
黑暗中看見了《寂寞英雄》(Intrepido: A Lonely Hero)意大利
編導:Gianni Amelio
演員:Antonio Albanese, Livia Rossi, Gabriele Rendina, Alfonso Santagata
同樣是經濟緊縮,似乎這位意大利寂寞中年,活得就比希臘的暴力家庭有希望得多了。不是說前者的困難不夠後者多,相反,比起《暴力小姐》的編導,《寂》片的編導直接多了。戲中的米蘭,我們看不到任何名牌時裝與電影明星,只看到屠宰場、廢廈、蕭殺的車站、空蕩蕩的長街、咖啡店、小型工廠與、無人的足球場、火車轟轟經過的住宅區。刻意的取景方向,暗示了承受經濟災難苦果的,不是始作俑者的國家高官與銀行總裁,而是駐在其中又消失了的小市民。
戲中的男主角Antonia已屆中年,失去教師正職,一天打幾份工──連兼職都不如,而是兼職的後補,還要應付兒子的情緒毛病,離婚妻子的感情糾結,以及失戀的淒楚。這位外形有點發福的大叔貼錢送薄餅,無償按摩,打掃棺材,七十二行的之多之奇,看得觀眾眼花瞭亂之餘,更叫人心酸。諸如他到餐廳兜售玫瑰花,唯一幫襯的男人,即場送花的對象,竟是Antonia的前妻。前妻介紹他到在店裡賣鞋,他等了半天,一望幾乎無盡的長街空無一人,蕭條景象已夠驚人。好不容易等到一個客人,翻遍了倉庫;卻發現只有成千上百的鞋盒而無鞋子,收銀的早已捲錢出逃。到晚上,精神體力面臨崩潰,卻仍要輔導兒子的學習、情緒管理與理想實踐,是徹頭徹尾的苦爸。第二天,不發怨言,微笑彎腰,再爭取每一個工作機會。行有餘力,還主動解開年輕女同事Lucia的心結,誰知愛意才發芽,Lucia便不堪家庭問題而自殺,彷彿天就是要絕人之路。
這個名城的小市民,傷痕纍纍,但編導就是堅持幽默的本色,以及溫暖的態度。如Antonia在考場上,把答案交給Lucia,兩人面對偌大的考試場面,不過換來一份清潔工作,卻也相濡以沫。最感人的場面是兒子因有上台恐懼症而臨陣躲在後台,不久,色士風的樂韻悠悠響起,兒子出來,看到剛剛被他重話刺傷的爸爸,站在台上,代兒子演奏。此時,兒子也漸漸從恐懼症走出來,上台加入。結束時,昏黃的街燈下,苦爸獨自離開,隱沒在夜幕之中。
這麼寫實而又不絕望的意大利電影,讓人物在偌大的空間與環境下對立而顯得渺小,但沒有倒下。導演正氣又接地氣,溫暖而不濫情,真真做到哀而不傷,不知怎的,叫人一直想起《詩經》。
—
最不明所以的戲:《三個道德練習》(Three Interpretation Excercises)法國
編導:Cristi Puiu
演員:Ludivine Anberree, Marion Bottollier, Hillary Keegin
宣傳單上說:「影片獻給伊力盧馬……即興的現代演繹更是趣味無窮,對道德的思考如醍醐灌頂,對聖經的三解讀,精彩得非筆墨能形容。」就是這些抽象字眼,加上連接了我的偶像導演盧馬,騙了我入場。
說說說,說了157分鐘的法語,看英文字幕看到眼花,這是唯一我想到和盧馬有關的特色,其他便沒有了。不熟悉Vladimir Solovyov這位俄國哲學家或聖經的觀眾會十分痛苦。完場時,一個中學生跟他的同學說:我睡醒過來,鏡頭沒動過。
雖然如此,單是聽辯證式的對白,我認為不算深奧難明,對福音書與反基督的討論也有中的之語,句句聽得明,也聽出誰是保守派,誰是開放派。但有句無篇,這些對白流呀流出一股勁道,像沒有河道的水,四溢流散。三個單元都有聖經的討論,但彼此又沒有關連。最後所有人物都圍坐一起,正要開始一場類似問米的儀式,影片卻在這個開始點上結束,這算結構嗎?這位羅馬尼亞導演究竟想表達什麼?這跟錄影上課的小組討論有何分別?
—
令人心碎:《大學沒有這一課》(Trapped)伊朗
編導:Parviz Shahbazi
演員:Nazanin Bayati, Pegah Ahangarani, Farid Samavati
剛入大學的小妮子,如何隻身面對伊朗社會的複雜黑暗?一個農村女子,如何逃過城市人的多變詭譎?
導演以這個小妮子Nazanin為敘事的主線,透過她的眼來看她周遭的人事,所以觀眾也跟著參予她的生活,對她的下一步際遇,既擔心又同情。例如學校沒宿位,她租住了一位年輕二房東Sahar的房間。客廳天天開派對,Nazanin想在自己房間溫習,卻遭Sahar動手襲擊。觀眾覺得這女人不可理喻,但因她很快道歉,便與Nazanin一樣原諒她。到她因湊錢出國欠債被抓進警察局,她的男性酒肉朋友,卻個個玩閃。觀眾也可能會和Nazanin一樣覺得她很可憐。當然對Nazanin挺身到大市集去找黑幫頭子理論,甚至為了這個初相識的朋友簽下賣身契,我們也會感到這小女子也太勇了吧!Sahar釋放後在家中流產,說是被那高利貸頭子強姦,這時觀眾一邊同情她;一邊也會為Nazanin擔心。到Nazanin發現Sahar把房子退掉,不知所終,我們也有被騙的感覺了。剩下這小妮子孤身被高利貸頭目追,就在宿舍門口。知識分子又何以勝過市集惡霸?
電影使人想起《伊朗式離婚》,兩位導演都讓戲中人物面臨道德考驗與抉擇,都平實而不煽情,而且都藉此管窺伊朗的社會與文化傳統。只是本片只用了小妮子的視角,在她眼中,我們看到伊朗城市處處陷阱;人人都在欺侮這個小女生。補習家長中有不肯付超鐘費的;也有要她收一個人的錢,卻要教兩個學生的。Sahar的酒肉朋友,在Sahar出事後置朋友於不顧,反一直要求Nazanin幫忙看店;出賣朋友的Sahar就更不用說了。這個城市陷阱處處,人際關係疏離,女主角不畏艱難,為新相識的同房朋友奔走,到警察局、移民公司、到大市集據理力爭,同時又為生活掙扎奮鬥,她的理性態度,彷彿這個城市是充滿秩序而合乎邏輯的。
編導安排慣看物慾橫流的高利貸兒子與她形成對比又共生的關係。他以倒敘法,開場與結尾都用鏡頭集中在頭目兒子玉石俱焚的襄助行動,借貸收據滿天飛的意象,是導演對城市的貪婪與欺詐作出的鞭撻與嘲諷,也是他的結論。連這個制度的得益者也都起來反抗,結局是悽慘的犧牲,彷彿唯有非理性的行動才能讓女主角絕處逢生。有趣的喻意是看來是鄉村與城市對立的命題,到後來還是這久厭城市的新一代,才打救了這位一籌莫展的鄉村姑娘──一位未來濟世的醫生。
—
補評:2014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觀後感(二)一文中提及的《艾莉的小秘密》一戲,導演聰明的安排人物在一件小事上暴露他們脆弱的道德觀,卻沒有直接拷問為什麼大家對艾莉的貞節如此謹小慎微,步步為營?難道伊朗的保守風尚不是罪魁禍首嗎?這種失焦是故意還是非故意,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不失焦,可能大家都看不到這影片了。
—
馬念寒
如時間許可,幾乎一日不可無戲;如經濟許可,也幾乎沒有不看的戲種。寫影評以生手的視角,用常理,用感情,不丟書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