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永財

最近有位弟兄在臉書慨歎某個名師母那些只告訴你「阿媽係女人」的文章深受歡迎。這令我想起多年前在教會的一個經歷。那時我仍然有耐性參加團契,而那時的團契仍然有團刊。在那個時代,電腦開始普及,但懂中文電腦的人仍然不多。那時我剛好在當時的「公開進修學院」讀書,修讀了一個名叫「宗教探索」的課程。其中一份習作是研究猶太人的人觀。文章是用英文寫的。那份習作成績很好,後來我在那個課程也成為兩個獲獎學生之一。鑑於團刊的文章大多是販賣軟性溫情,於是我自己動手將那篇文章簡化一點,然後譯成中文,有大約三千餘字,投稿團刊。當時有一個姊妹負責用電腦將團刊的文章打出來印製。她看了我的文章後,向負責編輯團刊的團契職員表示,我的文章太長,要求我將文章縮短一半,否則她不會打出來。我拒絕了。我認為那篇文章已經是大題小做,不可能刪去一半。那個團契職員既不能迫我將文章縮短,又不敢要求那個姊妹打出來,於是便自己動手將我的文章抄一次(因為我的字體潦草不堪,而那時我還未懂中文打字)。結果,那期團刊所有溫情文章都用電腦打字,唯獨我那篇探討猶太人人觀的文章卻是人手抄寫。團刊出版後,一個傳道人對我說:「你的文章太長,我不會看。」後來,除了一個弟兄的太太告訴我她看過我的文章,表示很喜歡外,便再沒有人提過我那篇文章,我也懷疑究竟有多少人看過。

記得好像是已故楊牧谷牧師說的:教會女性荷爾蒙過多。或許這句話有點性別歧視,但教會確實偏好軟性溫情,不喜歡深入思考問題。所以有傳道人嫌我翻譯的書太深,寧願看商界基督徒寫的甚麼101教會。所以那個名師母的文章深受歡迎也是再正常不過。而事實上,我至今翻譯過的書中,最暢銷的那本是最不費力的,只用了個多星期便譯完。至於那些嘔心瀝血才譯成的作品,全都成了「鎮倉之寶」。這就難怪很多基督徒都讓人覺得膚淺,也難怪一本也可以用「阿媽係女人」來形容的美國基督教著作,可以在全球行銷超過六百萬本。我可以肯定,即使我可以活到八十歲,仍然一直以目前的速度翻譯書籍,到死的時候,我譯作的總銷量也不會有六百萬本。

我要問的是,為甚麼基督徒多不喜歡思考?為甚麼基督徒多不喜歡問問題?我曾經在臉書和一個女基督徒接觸。她連我是甚麼人也不知道,便一口咬定我對聖經的認識不及讀過神學的人。她以權威的口吻說,我在那裡提出的問題,她已經問過比我懂得多(也就是讀過神學)的牧者,得到圓滿的答案。而她那些所謂圓滿的答案,是我三十年前已經聽過,但覺得完全不能對應問題,所以不接受的。但她完全看不到那些標準答案的問題,還以為自己已經完全解決了問題。

這又令我想起葛培理的女兒安妮的一番話。於「九一一」事件後,葛安妮應美國某電視台邀請上一個早晨節目。主持人單刀直入問她:「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她回答說︰「我深信神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當初是我們自己叫神離開,為甚麼現在又要問祂到底在哪裡?不如讓我們回顧美國這幾年的道德發展好嗎?某年,有人提出,學校內不可祈禱,因為學校應宗教中立,學校無權要求學生祈禱。某月,有人覺得教導人『不可殺人、不可偷盜、要愛鄰舍』的聖經落伍,不如把它從學校中拿走。某日,有人說︰『孩子有人權,他們有權接受墮胎手術,更沒有責任通知父母。』又有人說︰『工作跟私人生活應分開,只要那總統能搞好經濟,我們幹嗎要管人家的私生活?人人都有私隱嘛!』……」

葛安妮這番話得到很多基督徒,包括很多牧師、甚至香港某神學院的退休院長引用,他們認為這番話說得很對,甚至有人稱讚她說出上帝的睿智。但問題是,對國際政治稍為有點認識的人都不難看到,葛安妮這番話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她說的話沒錯反映了美國近年的道德水平,但卻與九一一的成因完全沒有關係。而事實上,無論人們問她甚麼問題,她大概都會給這個答案,也就是將一切歸結為個人道德。

依我在教會打滾三十年的觀察,很多基督徒對很多問題都用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方法應付,然後自我感覺良好地在自己那個虛幻的世界中生活。別人遇到困難時,他們便引用自己學到的金句,或某個基督徒作家說過的溫情故事,作為藥方開給別人。結果當然無效。但這些基督徒不會認為藥方無效,而會認為是對方有問題。

我覺得很多基督徒相信基督教,其實都是為了走捷徑,說得白一點是拿一張天國通行證。如果要他們花大量時間精力研究和思想信仰,他們大概不願意付這樣的代價。所以美國有調查發現,牧者都不喜歡看反省信仰的書籍。我想同樣的調查如果在香港進行,結果大概也差不多。上行下效,連受過神學訓練的人也這樣,也就難怪一般信徒都不喜歡思考了。於是大家便捨難取易,找些權威人物,以他們的標準答案為本,再看一些心靈雞湯式文章,讓自己感覺良好。但可惜這些心靈雞湯都加了大量味精,多吃無益。而且軟性溫情,有時好像軟性毒品,吃了會上癮,令腦部受損,以致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這個問題從近年流行的基督教詩歌也可以看到。近年流行的詩歌都偏向感性,沒有甚麼實質的信仰內容,而且往往相當自我中心。我隨手在教會最近的崇拜週刊便找到這樣的「詩歌」:

晨曦霧散聽小鳥唱歌,微光下看風景俏;神賜人萬物點綴世界,歌頌上帝達九霄:高唱、歡唱、和唱。天降甘霖,風送花香;太陽漸退,海上月升,星兒微笑天邊,頌歌響遍四處。

另一首是:

田中的白鷺鷥,不欠缺甚麼。山頂的百合花,春天現香味。總是全能的上帝,每日賞賜真福氣,使地上發芽結實,顯出慈愛的根據。耶和華祝福滿滿,就像海邊土沙,恩典慈愛直到萬世代。我要舉手敬拜祂,唱歡喜的歌聲,讚美稱頌祂名永不息。

這樣描述鳥語花香,山明水秀的歌,真的軟綿綿得叫人厭膩。基督徒一週復一週地唱這些歌,看溫情洋溢的文章,真的會不知道民間疾苦,真的會不知道甚麼是重價的恩典,真的會相信香港仍是一片樂土。最可怕的事實是,很多基督徒雖然喜歡高舉聖經,但卻是不大看聖經的,否則為甚麼他們不知道,上帝對社會不公義多麼厭惡?上帝多麼看重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金錢?上帝多麼關心弱勢群體?

陳永財
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傳譯文學碩士,英國特許語言學會會士(FCIL),自由翻譯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