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永財
最近有位弟兄在臉書慨歎某個名師母那些只告訴你「阿媽係女人」的文章深受歡迎。這令我想起多年前在教會的一個經歷。那時我仍然有耐性參加團契,而那時的團契仍然有團刊。在那個時代,電腦開始普及,但懂中文電腦的人仍然不多。那時我剛好在當時的「公開進修學院」讀書,修讀了一個名叫「宗教探索」的課程。其中一份習作是研究猶太人的人觀。文章是用英文寫的。那份習作成績很好,後來我在那個課程也成為兩個獲獎學生之一。鑑於團刊的文章大多是販賣軟性溫情,於是我自己動手將那篇文章簡化一點,然後譯成中文,有大約三千餘字,投稿團刊。當時有一個姊妹負責用電腦將團刊的文章打出來印製。她看了我的文章後,向負責編輯團刊的團契職員表示,我的文章太長,要求我將文章縮短一半,否則她不會打出來。我拒絕了。我認為那篇文章已經是大題小做,不可能刪去一半。那個團契職員既不能迫我將文章縮短,又不敢要求那個姊妹打出來,於是便自己動手將我的文章抄一次(因為我的字體潦草不堪,而那時我還未懂中文打字)。結果,那期團刊所有溫情文章都用電腦打字,唯獨我那篇探討猶太人人觀的文章卻是人手抄寫。團刊出版後,一個傳道人對我說:「你的文章太長,我不會看。」後來,除了一個弟兄的太太告訴我她看過我的文章,表示很喜歡外,便再沒有人提過我那篇文章,我也懷疑究竟有多少人看過。
記得好像是已故楊牧谷牧師說的:教會女性荷爾蒙過多。或許這句話有點性別歧視,但教會確實偏好軟性溫情,不喜歡深入思考問題。所以有傳道人嫌我翻譯的書太深,寧願看商界基督徒寫的甚麼101教會。所以那個名師母的文章深受歡迎也是再正常不過。而事實上,我至今翻譯過的書中,最暢銷的那本是最不費力的,只用了個多星期便譯完。至於那些嘔心瀝血才譯成的作品,全都成了「鎮倉之寶」。這就難怪很多基督徒都讓人覺得膚淺,也難怪一本也可以用「阿媽係女人」來形容的美國基督教著作,可以在全球行銷超過六百萬本。我可以肯定,即使我可以活到八十歲,仍然一直以目前的速度翻譯書籍,到死的時候,我譯作的總銷量也不會有六百萬本。
我要問的是,為甚麼基督徒多不喜歡思考?為甚麼基督徒多不喜歡問問題?我曾經在臉書和一個女基督徒接觸。她連我是甚麼人也不知道,便一口咬定我對聖經的認識不及讀過神學的人。她以權威的口吻說,我在那裡提出的問題,她已經問過比我懂得多(也就是讀過神學)的牧者,得到圓滿的答案。而她那些所謂圓滿的答案,是我三十年前已經聽過,但覺得完全不能對應問題,所以不接受的。但她完全看不到那些標準答案的問題,還以為自己已經完全解決了問題。
這又令我想起葛培理的女兒安妮的一番話。於「九一一」事件後,葛安妮應美國某電視台邀請上一個早晨節目。主持人單刀直入問她:「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她回答說︰「我深信神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當初是我們自己叫神離開,為甚麼現在又要問祂到底在哪裡?不如讓我們回顧美國這幾年的道德發展好嗎?某年,有人提出,學校內不可祈禱,因為學校應宗教中立,學校無權要求學生祈禱。某月,有人覺得教導人『不可殺人、不可偷盜、要愛鄰舍』的聖經落伍,不如把它從學校中拿走。某日,有人說︰『孩子有人權,他們有權接受墮胎手術,更沒有責任通知父母。』又有人說︰『工作跟私人生活應分開,只要那總統能搞好經濟,我們幹嗎要管人家的私生活?人人都有私隱嘛!』……」
葛安妮這番話得到很多基督徒,包括很多牧師、甚至香港某神學院的退休院長引用,他們認為這番話說得很對,甚至有人稱讚她說出上帝的睿智。但問題是,對國際政治稍為有點認識的人都不難看到,葛安妮這番話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她說的話沒錯反映了美國近年的道德水平,但卻與九一一的成因完全沒有關係。而事實上,無論人們問她甚麼問題,她大概都會給這個答案,也就是將一切歸結為個人道德。
依我在教會打滾三十年的觀察,很多基督徒對很多問題都用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方法應付,然後自我感覺良好地在自己那個虛幻的世界中生活。別人遇到困難時,他們便引用自己學到的金句,或某個基督徒作家說過的溫情故事,作為藥方開給別人。結果當然無效。但這些基督徒不會認為藥方無效,而會認為是對方有問題。
我覺得很多基督徒相信基督教,其實都是為了走捷徑,說得白一點是拿一張天國通行證。如果要他們花大量時間精力研究和思想信仰,他們大概不願意付這樣的代價。所以美國有調查發現,牧者都不喜歡看反省信仰的書籍。我想同樣的調查如果在香港進行,結果大概也差不多。上行下效,連受過神學訓練的人也這樣,也就難怪一般信徒都不喜歡思考了。於是大家便捨難取易,找些權威人物,以他們的標準答案為本,再看一些心靈雞湯式文章,讓自己感覺良好。但可惜這些心靈雞湯都加了大量味精,多吃無益。而且軟性溫情,有時好像軟性毒品,吃了會上癮,令腦部受損,以致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這個問題從近年流行的基督教詩歌也可以看到。近年流行的詩歌都偏向感性,沒有甚麼實質的信仰內容,而且往往相當自我中心。我隨手在教會最近的崇拜週刊便找到這樣的「詩歌」:
晨曦霧散聽小鳥唱歌,微光下看風景俏;神賜人萬物點綴世界,歌頌上帝達九霄:高唱、歡唱、和唱。天降甘霖,風送花香;太陽漸退,海上月升,星兒微笑天邊,頌歌響遍四處。
另一首是:
田中的白鷺鷥,不欠缺甚麼。山頂的百合花,春天現香味。總是全能的上帝,每日賞賜真福氣,使地上發芽結實,顯出慈愛的根據。耶和華祝福滿滿,就像海邊土沙,恩典慈愛直到萬世代。我要舉手敬拜祂,唱歡喜的歌聲,讚美稱頌祂名永不息。
這樣描述鳥語花香,山明水秀的歌,真的軟綿綿得叫人厭膩。基督徒一週復一週地唱這些歌,看溫情洋溢的文章,真的會不知道民間疾苦,真的會不知道甚麼是重價的恩典,真的會相信香港仍是一片樂土。最可怕的事實是,很多基督徒雖然喜歡高舉聖經,但卻是不大看聖經的,否則為甚麼他們不知道,上帝對社會不公義多麼厭惡?上帝多麼看重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金錢?上帝多麼關心弱勢群體?
—
陳永財
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傳譯文學碩士,英國特許語言學會會士(FCIL),自由翻譯員。
April 2, 2014 at 12:36 am
同意不過。只想補充一句,文中引述的第一首歌來自1985年的齊唱新歌,都有卅年貨仔,不算近年了。
April 2, 2014 at 4:17 am
牧師的專業是聖經與所謂對聖靈更親近, 但好多牧師會身兼科學家(用來解釋神學), 心理專家, 社工, life coaching, 地產經記, 升學顧問, 婚姻輔導, 除非牧師十項全能, 否則其他方面根本唔會做得好. 而且意見/或指令, 是牧師理解神學觀點而且成的application, 定其個人觀點? 偏偏牧師, 或者東方家長, 老師都好權威性人格, 好主觀好鐘意管人, 自然留得低的, 就是鐘意比人管(而唔係被神管)的信徒. 而走出教會, 香港人普遍喜歡思考的又有多少? 西方人反而做學問善長好多. 聖經好多原則哲理, 而不是地圖同日程表, 的確牧師的專業是解經, 但解出來, 同實行在自己果行, 自然是信徒的責任. 甚至不同牧師的理解, 都可以作比較, 但好多牧師認為自己的職責是帶領人, 而唔係令信徒被神帶領, 甚至流於自圓其說, 自己觀點, 總會找到勸服自己的理由, 甚至鼓勵信徒信佢果套, 亦或到自我實現的「神的指引」
April 2, 2014 at 4:29 am
故此, 信徒倒應熟悉神的屬性與何謂愛人如己, 而生活所需的智慧與理解聖經的能力, 相信早已隨保惠師賜下
當然小聰明的另一極端, 自然是爭辯基隆教容不容許同性戀, 婚前性行為等, 條條基本原則再break down 到是否乎合更Fundamental的原則, 實則為自己想做或認同的理念找「聖經根據」
April 2, 2014 at 9:52 am
一言以蔽之:人性使然。始祖犯罪後的人性,就是愛自己不愛神。換句話,就是慾望大於真理。儘管一個人自恃有多理性,一旦遇到自己的慾望,就會變得非理性,但由於他要表現自己是理性的,所以只好把慾望偽裝為理性。人最懂偽裝,教會中人更深諳此道,因為他們可大剌剌地揚起上帝的旗幟來幹自己的勾當。因此,來教會的人要甚麼,教會就給甚麼,好有市場導向意識。人要聽煽情的道,講壇就不能講硬道理;人要一味地安慰,講壇就不能給一記棒喝;人要輕輕鬆鬆,講壇就得大講爛GAG。講壇失守,信徒何用屬靈思考?屬靈思考就是與上帝角力,仿如雅各跟天使角力一般。從較量中真正學會真理,過程是艱辛無比,是十分累人的事,人又豈會這般「作賤」自己?陶恕博士老早已說過,基督徒應該是違反人性的生物,走向真理所花的力氣,就如抗衡萬有引力般大。我最愛讀那些「鎮倉之寶」,因為我喜歡「作賤」自己,以及希望成功抗衡萬有引力。永財兄,加油呀,我會繼續讀你和錦圖兄既「鎮倉之寶」的。
April 2, 2014 at 10:21 am
謝謝你, Allen!!
April 10, 2014 at 3:57 am
不是基督徒,但這種愛欲望大過真理的經驗是有過的。驚訝教會中原來還有會理性思考追求真理的人。
April 2, 2014 at 11:12 pm
我的觀察:
1. 不喜歡思考,並非這一代獨有的問題,更非基督徒獨有的問題。
2. 至於講道,請看先知書,那卷不是硬道理中充滿激情? 斥責後指出盼望? 至於爛GAG,高手者亦可為道所用。
3. 我已去世的母親,小二文化,我很佩服她能把整本聖經看完。她的見證影響我一生,對我靈性的造就,也許超越六百萬本譯作。本人也是碩士。
4. 也看過不少「艱深」的著作,把所有「無窮的家譜」過濾掉後,就是三言兩語可以顯淺地向我媽媽講明白的道理。
5. 希臘人最愛發問,他們是好基督徒嗎? 保羅說,他寧願不說別的,只說十字架。
6. 上面那兩首歌,加起來只有一個「我」字,量化起來,不算自我中心的煽情「詩歌」。讚嘆造物,本無不妥。筆者批評的對象,應該是更爛的軟性毒品吧。
April 15, 2014 at 12:51 am
路經此地, 即管討論幾句
第一,很多基督徒不愛思考,將會帶來哪些影響?這是值得深思,恐怕不能單靠不是獨有問題,當作有效回應
第二,充滿激情當然不一定是壞事,這篇文章的作者似乎想指出部份教內人士表達意見的時候,無法回應事件的重心
第三,人生在世能夠有竭誠愛主的家人,我也替你感恩,靈性造就確實與生命見證大有關係,可是,閱讀知性作品亦有其作用,兩者同樣重要吧~
第四,其實我算得上香港基督教書籍的捧場客,作者的翻譯作品也看了不少,講真,有些真的很悶人,甚至探討主題無甚可觀,不過,仍有很多是論證嚴謹,值得細閱,個人認為,當前的艱難局面,在於很多讀者對長篇論證的文章缺乏耐性,以至很多信仰的重要思想/教義/主張,沒法得到充份理解,長遠影響不可不察
第五,我相信有主內肢體希望運用心智(mind)回應上主的呼召,這應該是容許的~
第六,我都覺得作者引用的詩歌,未致自我中心或煽情一類,有點引例失當~
本文語氣可能有點無禮,議事論事,請多多包涵!
April 3, 2014 at 12:18 am
“我覺得很多基督徒相信基督教,其實都是為了走捷徑,說得白一點是拿一張天國通行證。如果要他們花大量時間精力研究和思想信仰,他們大概不願意付這樣的代價。所以美國有調查發現,牧者都不喜歡看反省信仰的書籍。我想同樣的調查如果在香港進行,結果大概也差不多。上行下效,連受過神學訓練的人也這樣,也就難怪一般信徒都不喜歡思考了。於是大家便捨難取易,找些權威人物,以他們的標準答案為本,再看一些心靈雞湯式文章,讓自己感覺良好。但可惜這些心靈雞湯都加了大量味精,多吃無益。而且軟性溫情,有時好像軟性毒品,吃了會上癮,令腦部受損,以致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就這一段就足夠Bravo!
“Although 1974 was declared the year of the evangelical, apparently no one was listening. The year came and went as our culture continued slouching toward Gomorrah. Fast-forward to 2013. Islamic terrorism threatens our borders, our political discourse is shrill, and an epidemic of pornography addiction threatens the possibility of healthy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 and women . People have to think twice about whether saving aborted babies or snail darters is more important. We cannot agree about the sexual makeup of a flourishing family. Spirituality is in, but no one knows which form to embrace. Indeed, the idea that one form may be better than another seems arrogant and intolerant. A flat stomach is of greater value than a mature character. The makeup ma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peechwriter. People listen, or pretend to listen, to what actors—actors!—have to say. Western Civ had to go, and along with it, the possibility of getting a robust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public discourse can be communicated in thirty-second sound bites. Magazine and newspaper articles are written at what used to be an eighth-grade level.
A moment’s reflection on these issues awakens us to the fact that our culture is in deep trouble. And while the causes of our malaise are varied, a core problem is the general inabilit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to think carefully about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 “–J.P. Morland
Foreman, Mark W. (2013-11-15). Prelude to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for Christians (p. 9). InterVarsity Press. Kindle Edition.
這一段引文交代了一些文化問題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