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要深入討論「網絡時代與閱讀」這個議題,我們便要先來探究一下書籍出版在網絡時代還會有前景嗎?在過去將近半世紀裡,圖書業社會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以北美的書店為例,五○年代一般圖書只有在以知識分子為對象的小書店裡才能找到,百貨店的圖書部和街角雜貨店貨架上僅能看到反映時代潮流的暢銷書籍。到了上世紀末,吸引公眾關注圖書的方法演變得極富創意和多樣式,從區域性大型獨立或連鎖書店,以至於鄰舍式夫妻小書店的新書和暢銷書架,還有批發零售店、便利商店,甚至連五金店往往都有展銷品種有限的特色書籍。由於資金雄厚、進貨精明,加上主動促銷,新型連鎖書店給傳統連鎖書店和獨立書店帶來巨大競爭壓力。後者多靠擴大購書折扣優惠,或走向經營專業特色書種來作抗衡。如今有些超大型書店面積可達五萬平方呎,圖書貨量高達十數萬冊,圖書種類林林總總,服務多元貼心,教人流連竟日,樂不思返。

從書籍出版和經營角度來看,書店銷售僅是其中較重要一環而已。事實上,傳統以紙本印刷為主的書籍出版一直有其廣闊的圖書市場,諸如供應大、中、小學和學前教育所需的課本、輔助教材和課外讀物便是一例。在北美每年教育市場的圖書消費(2000年為九十億美元),約佔整個圖書營業額的四分之一。美國的出版社還有另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就是擁有讓人艷羨成熟的圖書館市場,每年透過各色大小圖書館採購書籍幾乎佔出版社圖書銷售額百分之四十,有些出版高價專業書籍的出版社甚至可達百分之七十。此外,早於1820年美國開始出現圖書批發商(俗稱Jobber)如Baker & Taylor,如今已發展出約三百家大大小小的中盤書商,當中有的是全國性圖書批發商,有的僅提供地域性服務,有的主攻書店批發,有的主打圖書館批發、有的是供應學術書籍和醫學圖書,種類繁多,都以服務、高效和專精著稱,每年圖書銷售額超過二百五十億美元。

上世紀七○年代開始,美國連鎖書店如Walden Books、Dalton等迅速擴展,市場佔有率不斷冒升。至1981年,前者發展出約650家大小書店,後者則有約600家,另外九大連鎖書店在一年內兼併了三百家書店。Dalton、Doubleday和Scribner’s三個連鎖書店更先後被創於1873年的Barnes & Noble所併購,成為當今全美最大的連鎖書店。1995年,連鎖書店在圖書市場銷售額首次超過中小型獨立書店的總和。2000年,連鎖書店的數量約佔總書店數的百分之二十,卻完成了書店零售市場百分之八十的營業額。

不過,近年網路書店崛起,徹底改變了零售書籍的生態,令實體書店經營面對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5月1日,一向言論出位的Google執行主席施密特(Eric Schmidt)在紐約出席數碼媒體廣告商大會時宣告,全球每月有超過10億人在瀏覽YouTube之類的視頻網站,人們閱讀習慣和內容的改變,也意味著圖書經營銷售將愈趨困難。此外,電子書和閱讀器不斷推陳出新,也成了平面書籍出版的未來重要對手。

事實上,全球出版事業在1993年可說是登上了發展顛峰。根據小林一博在2001年出版的《出版大崩壞?!》一書指出,以日本為例,那一年日本全國書店有二萬多家,出版社七千餘家,圖書批發商數十家,新書年產量七萬多種。此後四年間,光是日本的全國書店倒閉、歇業或轉讓竟多達萬餘家,新書泡沫爆破引發退書風潮。網絡時代來臨,網上銷售加入競爭,令店舖經營圖書銷售業如雪上加霜,甚或面臨解體威脅,已是不爭的事實。

88323687_640

基督教出版社和書店傳統以來是附屬於教會的事業單位,藉教會資源透過文字來輔助傳教工作。在香港和台灣,直到上世紀七○年代才開始有一些由個人或團體單位推動的出版事業突圍而出,與西差會和宗派教會一脈承傳的出版社分庭抗禮,在出色的領導人帶領下有頗為突出表現。

然而,隨著香港回歸前後,政經和社會環境急速轉變,加上堂會近年發展偏重人數增長,輕忽了信徒內在素養建設。堂會中至今仍有人視售賣屬靈書籍(包括基督教禮品)為「不屬靈」的商業行為,一些堂會圖書部早已封塵多時,鼓勵信徒閱讀多成絕響,忙碌生活壓力下鮮有信徒保持逛書店的習慣,不少教會書店因無法支付高昂租金和薪津相繼結業已漸成風潮。基督教書籍本來就是小眾事業,如今資深出版人陸續退下,微薄待遇留不住編寫譯和經營人才,誰還願意花錢購書來支持呢?

(待續)
網絡時代與閱讀(一)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