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若谷

如果香港有普選,候選名單上有一位仁兄,暫且稱之為甲,他的履歷表上除了人人都有的學位之外──現在誰缺這個?生平紀錄卻顯出他四大個性:一是貪財,與朋友做生意取利,總是他佔多;二是蠢,多次被老板炒魷魚,只好換工作;三是沒承擔,多次在崗位上逃跑;四是嚴重缺鈣,遇上大是大非關節時,寧願求囚而不求死;五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甚至陷自己於險境。
另一位候選人乙,他生平紀錄也顯出他五大個性:一是家底豐厚,而且對朋友慷慨,不計小利;二是知人善任,身處上流社會,舉薦大才而不避下流朋友,也不避政敵對手;三是甘為人下,謙遜到一個地步,就是甘願當政敵的下手;四是寬厚待人而不記人之過,就如甲仁兄以上的所有過錯,他都原宥;五是民望高企,聲譽良好。
你若是香港市民,會選哪一位當特首呢?我想甲仁兄若在香港參選,五項紀錄中,恐怕只有最後一項可視之為失策,前四項「失德」,有可能被視之為會走位的香港仔。不過,無論如何,有乙作他的對手,恐怕甲仍很難勝出吧!光是最後一項,他除了可能輸給現任的德國女總理,怕也贏盡諸大國的領袖吧!
然而,首先選甲的,竟然是乙!而且是乙先當選,讓位予甲呢!這樣的人,當然不是現代人,聽聽這乙,為如此失敗的甲朋友開脫,鋪陳的理由竟是:一,做生意分紅利,他總是多拿,是因為他窮;二,他替我作事每每越幫越忙,又多番被君主斥退,都只因他未遇上好時機;三,他多次在陣前逃跑,是因為家中有母親要奉養;四,主子被賜死,臣下求囚不求死,是恥於死後不能揚名立萬而寧願忍辱含垢。說這樣話的,事事正面看,是不是太陽光了一點?幸好他生在春秋時代,否則紫外線這樣偏高,我們這般後現代人類還敢上街?阿乙,不是阿戊,正是齊國的鮑叔牙。
鮑叔牙在上司齊桓公面前,以曲為直,並虛位以待,把大夫的位置讓予朋友。他這朋友不是別人,而是曾經為了奪得齊國國位,一箭要射死桓公的對頭人管仲!這等於向習近平推薦薄熙來或周永康,不是犯蠢也起碼犯不著嘛。維護朋友,甚至把自己的工作、前途和性命都押上去,這種情操,香港人是很難明白的。鮑叔牙所言真假未知,但有話直說的剛勇,可見一斑。現在,輪到桓公投票了。
對春秋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春秋五霸,齊桓公得以稱霸,全賴他聽了鮑子之言,任管仲為相。當時周室天子衰微,齊國猶如今天的美國,號令天下,主戰主和,全由桓公說了算!換言之,列國是否要召開高峰會議,天下是否和平,甚至連周室的安危,直接間接也在於管仲。齊國自管仲執政以來,開疆闢土,國境遍及山東、河南及河北,沃野千里,物阜民豐,繁榮穩定,法度分明,軍隊強盛,就是屢次遇上不測之禍,管仲也總有本事轉危為安。他打下的國基,讓齊國百姓享受了百年的盛世。
但管仲於友人認識他的微時,缺點多多。最嚴重一次,是他最初輔助齊國公子糾,流亡在外;鮑叔牙則輔助糾的弟弟小白。朋友成政敵,各為其主,事關國運,也是個人生死,雙方都沒有人情可賣!齊君新死,管仲本來負責攔截小白,不讓鮑叔牙他們回國搶奪君位。他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子,還以為射死了小白。結果,小白裝死,比公子糾搶先回國,他就是後來的桓公。之前什麼事情他辦不好,我們不知道,但管仲連這樣關鍵的大事都辦不好,敗者為寇,下獄為囚,也是錯有應得。
然而,他就是有一位這樣的知己,不但知道不可以今天管仲的過錯來抹殺明日管仲的成就,不可以不千方百計救他出獄,不可以不向君主舉薦,還甘願拜他為自己的上司。管仲也只須說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就輕鬆坐上朋友的大夫位子。這樣的朋友,怪不得當時齊國人民投鮑叔牙一票的,反比投管仲的更多,我的意思是稱讚傳誦鮑叔牙的比稱讚管仲的多。
但管仲病重時,輪到桓公問他可不可以讓鮑叔牙當接班人,這傢伙竟然說不可以。理由是:他深知鮑叔牙廉潔,不屑與低於他的人為伍;聽到別人的過錯,終身不忘,所以將來一定會得罪君上你的。[1]從過往鮑叔牙多番原諒管仲的事來看,他很高潔沒錯,但哪裡可能是記過的小人?這個連我們不是鮑叔牙的朋友,也可以判斷是錯的呀!這管仲也太不認識他的朋友了吧!
為什麼管仲不肯舉薦好友,藉此良機報恩呢?真實的理由還是他太認識這位知己了,一方面固然是鮑叔牙真的不合適,否則當初也不會讓出大夫一職[2];另一方面,更是因為管仲想保護好友及其後人。想想看,在眾多大臣中,為了迎合桓公,當時就有背叛父母的;有不惜閹掉自己的,更有不惜殺子的,都是些沒人性的非人。齊國在桓公死後,變成了殺戮戰場,就是桓公自己,死了六十七天,屍虫爬出門外,也沒有兒子來殯殮。管仲估計剛直的友人此時若仍主政,豈能免難?[3]後來證實管仲的確眼光高遠,因為鮑叔牙的子孫,享俸祿,受封邑,福至十幾代,還常有後人晉身政治高層。
亞里氏多德說:最好的朋友是為我的幸福祝願的人。又說:朋友是另一個自己。管鮑之交,守護對方之情,基於相知夠深,包涵夠深,深如面對另一個自己,有誰會不認識自己的優點?又有誰會不原諒自己的過錯呢?先懂得,再愛!聽到沒有?禍及讀者我們的約伯朋友!
—
[1] 此番遺言,不見於《史記》,見於《莊子》與《呂氏春秋》。《韓非子》中的管仲臨終時評論鮑叔牙為「剛愎而上悍」,預言鮑將來會犯君犯民而不懼,更是負面。以上所有史料,包括《史記》,相同點是管仲不引薦鮑叔牙。
[2] 有趣的是這次桓公一方面沒有擢用鮑叔牙,但也不聽管仲否決的人選,而且全部任用了。結果?管仲這次又對了,他否決的人選各恃不同的齊國公子,在桓公死後,將齊國分四裂五。我認為桓公不用鮑叔牙,是因為他好色多過錯,不希望賦予權力給鮑叔牙約束自己,所以只任命他為「大諌」,諌而可以不聽,所以桓公還是認識自己,也認識鮑叔牙的。
[3] 桓公死時,鮑叔牙已死。然管仲死於兩人之前,不能確定誰會較早死,而且以鮑之剛直,即或死於桓公之後,仍會得罪君上而招殺身之禍。
—
龍若谷
自由寫作人,希望龍的傳人,都虛懷若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