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永財

許立中兄雖然沒有讀過神學,但博覽群書,又勤於思考,擅長將各種學問結合信仰進行深刻的反思。早在我未認識Philip Yancey是誰前,他已用「楊思」(Yancey的中譯)這個筆名著書立說。立中兄的近著《雞毛蒜皮的信仰》(Common Sense Christianity)收錄了三十六篇文章,都是他為了回應讀者提出的問題而寫的。回應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希望引導信徒重新掌握信仰的實存意義,拋開那些口號化的陳腔濫調,繼而學習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立中兄是謙謙君子,素來不會對任何人大加鞭撻,但不時也流露出他對教會一些陋習的批評。例如在〈花言巧語〉這篇文章,一個信徒表示牧師要他們「和身旁的人握手時大聲說」「耶穌愛你!」,但他「覺得難以開口,很彆扭和尷尬」。立中兄在回應時指出:「或者是受了現代『做秀』的傳媒文化影響,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教會的大小聚會就像一個個的『特備節目』,聚會的主席就像個電視節目的主持,每次總要刻意地弄點『搞氣氛』的小噱頭,就差點沒有先來兩個『破冰』遊戲。」
對此我深有同感,也深以為苦。在我的教會,連我在內,只有三個人在擔任崇拜主席時不玩這些花招。最令我受不了的是其中一個姊妹。每次她做崇拜主席時,都會要求會眾做一些叫「讚美操」(而我認為相當低能)的動作,將整個禮拜堂變成街市一樣鬧哄哄,然後便十分反諷地請大家安靜,預備自己的心敬拜神。在剛過去的主日,她更大肆宣傳,說前一天有過萬人在香港某處進行集體讚美操。神還安排一群雁在他們開始時在天空出現,彷彿「如鷹展翅上騰」,但我不知道雁和鷹有甚麼關係。更要不得的是,她還表示聚會不單由高皓正擔任司儀,更有三個高官出席,令人很高興和感恩。面對這樣的主席,我只能消極抵抗,閉起雙眼,不參與那讚美操,不認同她為高皓正和高官感恩。
在另一篇文章中,立中兄質疑「自殺者不可以有安息禮拜」這種做法。對此我深有同感。有些基督徒認為,由於「只有神有權主宰人的生命」,所以自殺的人僭奪了神的主權,因此不能「得救」,也不能以基督教儀式安葬。對此,立中兄一語中的地指出:「倘若聖經沒有作出明確的評斷,我們就不該自作聰明,彷彿是神自身的啟示。」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只有神有權主宰人的生命」便斷定自殺的人不能得救。況且,有精神科醫生指出,醫學界估計,自殺死的人中,至少有一半患有抑鬱症,無論他們自己知不知道。
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有切身的感受。一位和我情同手足的弟兄長期患有抑鬱症,而且由於他獨居,沒有得到很好的支援,結果燒炭自殺而死。雖然他從沒有受洗,但教會應他哥哥要求,為他主持安息禮拜。我感到這樣做令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得到安慰。我感激我教會的牧師沒有僵化地處理這件事,使人傷心的事情可以有令人較釋然的結局。
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立中兄討論了教會一個永恆存在的問題:陰盛陽衰。有讀者有見教會女多男少,建議不要死守「信與不信,不能共負一軛」這規條,「應鼓勵單身姊妹……反守為攻的學習與未信友人談道,例如帶他們參加啟發課程,這或許幫助更大。」
立中兄的回應是不需要一開始就將這個問題視作信仰問題。他也指出「信與不信,不能共負一軛」是一個「思想包袱」。他清醒地點出,這節經文的前文後理是關乎「另一個更大的信仰原則」。保羅是在勸勉信徒遠離罪惡和不義,「『信與不信』,亦必須在這個前提下被理解,而不能勉強將它拉到兒女私情的層次。」
事實上,我多年前翻譯的一本哥林多後書註釋(還未出版 )更直指保羅在這裏的「不信」是指傳異端的人!可見傳統對這節經文的解釋,完全是斷章取義,根本誤讀了經文的用意。
對於這個問題,立中兄的結論是:「是帶領配偶走進教會,抑或被配偶帶離教會,那是實質生命的較量,當然也是教會質素的考驗。」
教會素來喜歡用教條的方式處理問題,彷彿只需要用一節經文便可以解決困難。對此,信徒除了要自己細心閱讀聖經,多思考外,還要多看書,而立中兄的書絕對是值得細讀的。
—
陳永財
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傳譯文學碩士,英國特許語言學會會士(FCIL),自由翻譯員。
November 29, 2013 at 10:46 am
很認同對許氏肯定!
December 4, 2013 at 9:11 am
周圍同人講「耶穌愛你!」,通常連自己也沒有什麼感覺。
我十分十分完全認同,不單覺得難以開口,彆扭和尷尬,出得口也自覺虛偽而愧疚,崇拜就崇拜,搞乜鬼氣氛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