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華
若不按學術方面來看,教會或一般稍有教會歷史認識的信徒都會很容易的以偉人敘述(great men’s history)的角度來看待宗教改革運動那段歷史 。它被看成是路德自己在神所命定的歷史時刻(對應此前已經持續有數個世紀的「腐敗」的羅馬教廷時期)所開啟的「偉大改革事業」,所以在這樣子的對改教運動的認識之下,路德的個人改教歷史很自然的就被以偏概全的認為是整個宗教改革運動歷史的全部和代表了。
這樣子偏頗及不全面的歷史認知並不能幫助教會或信徒對整個改教運動有更貼近歷史事實的了解,而且也有把這段歷史從整體的教會歷史抽離、割裂的危險,這不但完全忽略了改教運動與中世紀歷史發展的密切關係也一併無視它與往後的新教歷史發展(如大復興時期)的直接及間接關係。不難察覺,在如此這般的對改教歷史非歷史的認知背後也隱藏了勝利主義(triumphalism)的心態,它會促使教會或信徒只著眼於改教運動中所成就的「正面」果效而迴避該段歷史中的「陰暗面」,比如改教初期爆發的導致死傷無數的農民戰爭還有門斯特(Münster)屠城事件,及後還有馬爾堡會談(Marburg Colloquy)的失敗,瑟維特(Michael Servetus)在日內瓦被處死的爭議以及在改教運動晚期爆發的極具毀滅性的史稱「三十年戰爭」的橫跨歐洲大陸中部的大規模戰事。這些種種的或是失敗或是錯誤的事件都可以讓教會與信徒好好的反思,不單是在信仰、神學上做出反思,更可以進一步的思索當一個建制教會(當時權勢極大的羅馬教廷)面對史無前例的無論是在屬靈權威上、社會公信力上的嚴峻考驗時,教會領袖(當時的羅馬教皇及眾位高階主教)該怎樣的回應及採取相應的行動。
就此而言,我們可以從羅馬教廷在十六世紀中葉召開的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中看出羅馬天主教會官方是如何正式及有系統地一一回應改教家們在諸多信仰範疇裡所提出的新見解。除此之外,教會及信徒也可以藉著以上所提及的改教運動歷史中的一些「負面」事件中清楚看到宗教改革運動其實也與當時的政治體制、地域性傳統文化、整體的政治局勢、社會民生情況分不開的,所以它的整體果效不單是在對基督教信仰內容的整全轉換(從對聖經在信仰的定位、救贖論的重新發現到教會體制、教會聖禮、教會崇拜、教會神職人員的服事的轉換)上,它也挑起了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各個不同封侯、王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從而導致兩個以不同信仰傳統(即羅馬天主教會及當時剛剛崛起的新教)為依據的政治聯盟的崛起及互相對立,爆發了幾次的宗教戰爭,這一切衝突至終引向上文已經提及的三十年戰爭﹝從公元1618年開始到1648年史稱維斯伐利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的簽訂而停戰為止﹞,無怪乎有些史學家會把這場戰事視為整個宗教改革運動的結束。
關於路德在整個宗教改革運動的定位上,毋庸置疑的是,他是改教的先驅者,他那極富盛名卻常常為現代教會及信徒所錯誤看待的《九十五條論》和他在改教運動初期時為了應對一些即時的來自羅馬教廷的神學家、主教的立論而著的作品都為當時甫剛冒起的宗教改革運動提供了珍貴的理論基礎。然而,若把宗教改革運動視為一個有組織的由路德(及他的繼承人)所領導的包含統一戰線的針對羅馬教廷的宗教復興運動,那就是錯誤及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觀點了。路德雖然是首先倡議改教並為之做出抗爭的,但他卻不是唯一的一位。在歐洲大陸其他地方也有類似但獨立於路德之外的改教聲音,比如來自蘇黎世的慈運理,還有英格蘭當時的君主亨利八世,但是後者提出改教的背後原因卻有與其他歐洲大陸的改教家截然不同的個人及政治議程。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歐洲大陸各個重要城市的神學家、教會領袖、改教家發出反抗羅馬教廷、倡議改革更新教會的聲音。路德(還有之後作為第二世代改教家的加爾文)之所以會成為最大的焦點除了關於他的歷史敘述是最齊全和豐富之外,也是因為路德宗(或信義會)在往後的教會歷史裡所佔據的重要位置。當然,路德在宗教改革運動的巨大的貢獻不應視為只是路德宗或德國的屬靈/文化產業而已,它更應是整個新教所共同擁有的。我們不可忘記的是,路德在當時毅然而然反抗羅馬教廷時,思想心態上並不存在設立自個兒宗派的打算,所以將他的改教舉動硬性的標籤上路德宗而使之宗派化的是極狹隘兼且違背歷史實情的做法。
宗教改革運動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及地域性的宗教運動,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機制(但在後期出現新教的政治聯盟),至多只有一個共同的討伐目標,那就是羅馬天主教會的腐敗及霸權(無論是在信仰上和政治上的),它也不只是涉及信仰、神學層面而已,它也牽涉及影響當時的社會運動,甚至一些政治勢力之間的博弈及鬥爭。宗教改革運動的歷史對新教傳統的教會極其重要,它是新教傳統的興起及在往後歷史中發展、演化的歷史根源,但若就整個教會歷史而言,它則是漫長的(耶穌基督升天後)教會時代目前為止最後一次的分裂及開啟信仰多元發展的時期。
—
張華
鍾情於歷史長河的絢麗,迷戀於文字的遼闊天空。出身理科,在英國留學期間愛上一個叫曼徹斯特的城市。成長於檳城,現居於吉隆坡。
November 1, 2013 at 12:33 pm
謝謝分享,很中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