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錦田但以理

Monster-University-2013-HD-Wallpaper

大多時候,作出正確選擇比盲目努力更為重要。我們常強調要戰勝自己的缺點,而忽略個人才能。正如一隻怪獸的價值,不只由能否scare別人來斷定,他也有機會給人意想不到的 surprise 。電影中的綠色大眼仔 Mike 努力考入驚嚇系,嬌小的他再怎樣苦練也嚇不到小孩子尖叫。但他是個非常出色的教練,通過不一樣的途徑,最後與拍檔一同在理想公司工作。也許結果和當初的期望並不一致,過程中也遇上種種打擊、感到困惑,但堅持下去總會找到人生的合適位置。

──許祺祺,文章出處:主場新聞

一部好的電影給你的驚喜和銳見,很多時並不少於一本好書。前一輪,身邊的朋友,不論有沒有孩子,都會提起怪獸大學這部動畫,說它好看,也很適合小孩子。起初,我也不以為然。大學?我個仔仍然讀緊幼稚園,幾時得到大學?而且,又怕這動畫的故事會講太多大學生的 「好事」,例如追女仔、參加狂歡派對等等;帶阿仔去睇,會不會教壞細路?(很典型的父母心態)

後來,太太與朋友相約,最終難逃一「劫」,在尖沙咀海運戲院內大人小孩一同欣賞!一個多小時的動畫,很快看完,節奏快,有故事,完全美式電影的強項。不過,最驚喜的,是動畫內沒有我擔心的地方,反而,有不少細節值得回味思考。至於阿仔明白多少,真是只有他自己知,不過,他一樣睇得過癮開心。

如主場新聞文章作者許祺祺所言,這部動畫其中一個思考點,其實都幾反現代教育及主流家長心態。我們由細到大都受一種思想影響,讀多尐書,將來自然搵到好工,搵到好工,自然生活無憂,財源不絕,有車有樓有老婆仔有仔(中文大學學生流傳講的四仔主義);因此,你會知道大學那些學科最多人報,最多人想讀;但是,另一方面,久不久有新聞告訴你,有某位高才生,畢業後不做本科的工作,卻去從事自己很有興趣的行業或工作,好像不吃人間煙火一樣。與朋友傾談討論這些故事,可以幾有趣,不過,如果那位高才生是你的孩子,你的想法可以完全不同,不可能好像無關痛養。

《行動靈修學》,校園書房出版社,2013。
《行動靈修學》,校園書房出版社,2013。

關於人是否有天賦,還是只要肯努力,甚麼也可以成功,可以表演得最好的這個問題,我想,我是完全被怪獸大學和美國三十大教育家巴默爾(Parker J. Palmer)的思想所說服的。巴默爾在他的名著《行動靈修學》(The Active Life)中提及天賦的重要性:

諷刺的是,我們意識到的才能,往往並不是我們的主要強項;要真是的話,就不必那麼努力了。但我們有時候把自己的身分和事業都建立在上面── 儘管這是一個令人焦慮又靠不住的基礎。[……]因為自我意識把身分認同大量投資在這些後天獲得的才能上,便不想承認未經培訓、不花力氣、與生俱來的天賦,而這些天賦是自我意識無權擁有也不能掌控的。[……]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某種天賦,某種可以充分發展成大師才能的傾向或本能。[……]我們也許看不出自己的天賦。[……]我們每個人都是某方面的大師,若想變得「全然充滿生命」,少不了要發現並發展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要認識自己的天賦並不容易,原因很多。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天下沒有「禮物」這樣平白得來的東西,我們必須自己賺取或製作想要的一切。[……]但最令我們難以識別自身天賦的微妙攔阻,在於這些天賦本身:它們對於我們而言,實在太根本太核心,跟我們這個人太密不可分,以至於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往往毫不察覺它們賦予我們的大師才能。

世界及社會所加給我們的成功標準,有時都幾極權主義的,你要反抗嗎?你將會付出不少代價!然而,這個世界仍然有不少人願意追隨內心的聲音引導,或在寧靜中、大自然中,或在與神相對中,尋找到這個早已在你出生時就與你的生命一起被造的「天賦」。只要你願意,如巴默爾在書中所講,你的生命將會不同,可以遇向「 全然充滿生命」。當然,這種生命,很多時不是以物質、名聲、權力等為回報;但卻是以更加快樂、滿足、享受所作等為獎賞!又幾似教會講,信耶穌,得新生!

錦田但以理
曾經住在錦田村屋,享受被群山環抱。人到中年,竟來個兩大轉變:生仔與轉行。 現在享受寓閱讀於工作,做個三陪父親:陪玩,陪食,陪瞓(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