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若谷

David and Jonathan Make A Pact, Judy Racz (圖片來源)
David and Jonathan Make A Pact, Judy Racz (圖片來源)

有一天,基層杯墊對杯子說:「像你多好,天天坐我上面,與藍山貴族結緣,香噴噴、冒泡泡,每次高高舉起,留下的盡是吻痕,風流都被你佔盡,留給我的只有你的熱屁股。」說完了,能怎樣?明天還是當杯墊。或是一條不想幹活的手或腳,妒忌坐享其成的嘴巴,能怎樣?禁運?玩玉石俱焚?果然如此,只能稱呼一聲「笨手笨腳」了。

朋友之間出現瑜亮情結,有三個條件:一是優勢相近而又彼此「相識」,像電腦盲是不可能嫉妒Bill Gates的;二是此消彼長的宿命,兩人之中只有一個可以留下;三是留下的不是自己。諸葛亮可沒有什麼瑜亮情結,嫉妒是弱者射出的箭。不過,瑜亮兩人不是朋友而是對手。一旦遇上強勢的朋友,怎麼辦?

約拿單就有本事化嫉妒於無形,首先他似乎不太認識嫉妒為何物。當掃羅嫉妒大衛的勢力日漸威脅他的國力,大衛向這位一見如故的朋友兼王儲約拿單表示他父親要殺他時,約拿單還說沒有這回事,並提出試驗計畫,確認父親是否想殺大衛。果然,他愛朋友的心,一定溢於言表,以致掃羅禁不住怒斥兒子:「大衛若在世間活著,你和你的國位必站立不住」。並在席間揮槍要手刃兒子,這時他才確認父親的嫉妒心不虛。當下他反應是氣忿得吃不下飯,而非害怕或沆瀣一氣。那都不是一時的衝動,或是擔心自己的安危的情緒,而是由於英雄相惜,捍衛知己的反應。此由他翌日即開始拯救大衛的行動,可見一斑。約拿單對嫉妒認識不多,但他不笨,起碼比掃羅要精明。論能力、論民心的背向、論身分的合法性,他看準了父親的時代過去了,大衛才是真正的王者,而他寧居王者之下。他的忿怒源於不滿父親的愚蠢頑固。這時,他竟忘記了自己處於父王的刀口之下,更遑論將來的王位存亡,反倒擔憂起朋友的安危來。友情淬鍊到如此精純境界,足為後世欣羨思齊。

有說約拿單在衡量父王的勢力既然江河日下,不過是選擇跳一條更大的船,只是機會主義者而已。可能嗎?約拿單識大衛於微時,早在大衛當御前琴師時,這位王子已與之心靈契合,那時,大衛仍未得到民心,掃羅也未與之決裂。二是大衛雖後來得到民心,但孓然一身,什麼也沒有,約拿單選擇他,得冒很大的風險。他當臥底,助大衛逃亡,這等於通諜叛國,更等於與父王決裂,很可能招來王位被廢的下場。換言之,跳船的代價不菲。真正精算的人,才不會冒這麼大的風險,只憑口頭幾句保證的話,而完全沒有任何保障。你看拉班和雅各兩位梟雄立約,最簡樸的儀式,也起碼要一堆石頭兼一班見證人。但朋友之間就不需要,友誼就是最大的保證。約拿單就因為不是機會主義者,否則他該和大衛一起出逃,兩兄弟一起打天下,之後就不會因為隨父出戰而死於沙場了。

約拿單的抉擇,讓他避開了惡毒的利箭。嫉妒,意味看人家比自己好,心裡害怕,或是不爽。開始時只是這麼簡單,但它可以長成貪婪的毒瘤。它跟見賢思齊之心不同,因為思齊之心產生景仰效法,自我提升的正面力量與行動;嫉妒則由害怕或不爽的心理狀態,化友為敵,催生狙撃對手,攻城掠地,奪人妻女的毀滅力量。嫉妒只需要你覺得自己不該比人差,便足以養出貪心。十誡中什麼罪性也沒提,卻只提貪婪,便可知它的殺傷力非同小可。歷史上,先有該隱不爽上帝看重亞伯的祭物而殺弟;後有雅各嫉妒以撒的長子名份而騙兄。至於門徒爭做大佬,也是嫉妒惹的禍,如果不是耶穌在地上連個枕頭也沒有,必生大患。

對待比自己強勢的朋友,約拿單的法寶是:一,把嫉妒當作陌生人,這一點,對不起,你看到這裡,已經不可能了。二,多認識朋友的優點和資產,諸如外形、身分、才學、本事、品德、聲望、權力、財產和伴侶,也都當成朋友來認識愛護。約拿單跟大衛說:「你必作以色列的王」,認識朋友的才情準確到預言一樣。三,認識自己的優勢,他接著說:「我也作你的宰相」,他出謀獻策,助大衛脫險,所以在未來的王者面對,仍可以兀自閃閃發光而無所畏懼。認識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位子,於是雍容磊落,進退有度而不強己所難,捨長取短。如果以上都不行,那麼離開你的朋友吧,這總比你放出嫉妒的毒箭好。

我想就是歷史改寫,約拿單當了王帝,他也會禪讓大衛,從他和大衛分享戰衣腰帶就知道。強扭的瓜不甜,他當然也知道擁護大衛的民意,怎麼可能輕易以一己之力逆轉?至於周瑜會不會讓諸葛亮當他的助手?答案很明顯,朋友與對手,差別就在於此。

龍若谷
自由寫作人,希望龍的傳人,都虛懷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