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百樂

一位逝世十年的牧師,當年留下大量物品,到了今天,仍待牧師的妻子(我稱她師母)處理中。對於師母來說,這些物品滿載回憶,除了睹物思人,她也不捨得丟掉。結果相隔十年,仍在逐些逐些處理。
我見證師母這幾年的處理,牧師藏書量驚人,不單藏書,還有很多雜誌、學術期刊等,師母一併將大部分書刊贈送給神學院及相關機構,其他家中的小物件,如文具、玩具等,則送給親友及有孩子的家庭,後來我發現除了牧師,師母及其家人也儲了不少東西,過往總不捨得丟掉。
師母及其合作夥伴租了一個工廈貨倉,除了存放貨品外,便是存放了牧師及其家人的物品。近日租約期滿,需要搬倉,幾年來放在倉中的物品再現眼前,師母已不會捨不得了,隨著牧師逝去的日子愈長,這些物品開始顯得不重要,我感到她是如此想的:反正她在世也不會有很長的日子,早晚也會與牧師再遇。現在不留物,橫豎萬般帶不走,有珍貴的回憶便夠了。於是她致電給我,叫我找收買佬購下這些物品,她不想將這些物品當作垃圾丟掉。
數月前,我確實認識了一位收買佬,我尊稱他作收買者。近月我在家中清理雜物,也將一些物品賣給他,在交收買賣以外,也在他身上知道多一點收藏或炒賣的事情。一些老牌二手書店如新亞書店,或出版社如次文化堂負責人,本身收藏了很多古書及物品,前者每年有古書拍賣展,後者則出版很多談舊物舊事的書籍。正如這位收買者,本身也是一位收藏家,將興趣癖好融入工作中,有著這股收藏的熱情,既是專業,每天工作甚愜意,豈不快哉?有時候,他收買了一些東西,他未必會轉售,反而是自己收藏,或直接轉送同樣愛這件物品的人。
說回那位師母,她主要賣了多張黑膠唱片及其他物品,賣了二千多元,雙方滿意,我這「中間人」也高興,起碼這些產品不致淪為垃圾。
突然間,我想起一位舊同學,她的父母,早已離世,分別是大學教授及畫家,過往一家人住在元朗村屋,舊同學已搬出村屋一段日子。當年我去過這村屋一趟,想起二樓全是書籍,有些更是古籍,心血來潮,看來我又要多做一次二手買賣的「中間人」了。
—
賴百樂
曾任文字及漫畫編輯多年,現為自由出版工作者,亦自稱「四書工作人」:編書出書教書寫書。全天候在家一邊工作,一邊家務,一邊親子。著作有:《爸爸回家上班去》(家庭親子)、《漫遊未來》(青年小說)、《中國漫畫專門》(流行文化分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