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陳張慧嫈
如果你能夠仔細閱讀生活經驗這個文本,那可以是開拓你靈性操練的實地教材。
前些日子,兒子意外地在今年NIKE League U16組別的菁英選拔賽中受傷,導致右腳腳踝外側骨斷裂。對他來說,這真正是意料之外的重重一擊,而這一擊不但讓他的右腳打上了石膏,也把今年誓要爭取入選的夢想打碎了。
猶記得在第二輪選拔那天,出發與我道別時,他那輕鬆的神情及志在必得的鬥志。我們先來個雙手擊掌,然後雙雙豎起大拇指,來個氣勢如虹的YEAH!那一刻,我在心中給了他一個大滿貫的祝福,也開始期待傍晚時分如何迎接賽後一身汗臭、疲倦卻輕鬆的他,然後一家大快朵頤地吃我精心烹製的父親節晚餐。不料選拔時段開始約四十五分鐘後,我這小小的心願,就被電話那端傳來兒子的呻吟聲抹煞了……結果那晚他住進了醫院,沒有回家。再過48小時後,外子和我一同把負傷的兒子接回家,展開了長達六週的養傷旅程。
16歲,其實還不到法定的獨立年齡。但很難想像身高177公分,平日活蹦亂跳、自由奔走的大孩子,這下要全日窩在家中,再度倚賴起來。從醫院回到家,一進門兒子就急切地問:「我怎麼洗澡、洗頭?」(哈!原來美少年最在意的還是儀容。在醫院乾洗了兩天,已經忍受不了了!)接下來因為右腿包上了石膏,不再方便攀爬架在高空的鐵床他要睡地板,浴室要為他另置一張膠椅,平日用餐及拿來「攤屍」的座位都需要移位,並且迫於無奈地多了使用「聲控」請我們為他拿水、取物。在回應他這些因意外而來的各種適應上的要求時,我漸漸察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己已是相當習慣也「理所當然」地省卻了許多對他的照顧……許多的麻煩。
說到生命的理所當然,我們總是鼓勵或期待人在成長中的獨立與自主,彷彿這是成為能者的必需。我們的生活文化也崇尚全方位的擁有與操控,追求一種不假他求的自立自足。倚賴、求助在這樣的意識形態及情境中,被等同弱者的記號,彷彿為容顏抹上了羞愧的顏色。我已經記不得上一回替兒子洗頭,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那天他請我為他洗頭的時候,我竟然猶疑了一下,也關切的問:「現在你在一些小事上都需要請人家幫忙,會感覺尷尬嗎?」他答道:「um……對你不會,對其他人我不習慣麻煩人家。」兒子的回答,讓我進一步想到有時即便是在需要人協助的情境裡,人們大半還是介意自己增加了他人的負擔。這是我在輔導室裡常常陪伴受助者在求助過程中經歷的掙扎,也是受助者需要調和的一種心理矛盾。難道在人生經驗裡,被幫助就被定性為差勁、遜色、低劣及負資產?生命的情境及關係裡,何竟不能坦然地經歷「獨立有時、倚賴有時」?
人生一路走來,其間經歷許多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及適應。無論是在任何時期,當人因著際遇碰上了新的經驗,並需要在其中進行探索、冒險因而產生恐懼時,一種依附他者的關係能夠滿足安全、安穩及調適上的需要。 英國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早在1950年代便提出著名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用了一個三角形說明這個由探索、恐懼及依附三端交互帶動的心理社會性過程。他的理論並經後來的學者Mary Ainsworth與Mary Main的實證研究,引伸出四種人際互動的不同依附型態。[1]一個有安全自我的人,能夠自在地享受人際間愛的關係,藉著施與受──發出並回應愛的邀請──生命得著因著「愛與被愛」而產生的價值與滋養。如此,在焦慮的狀態中心靈能得撫慰與鼓勵,在驚濤駭浪中仍勇往直前。
不經不覺,兒子在家養傷已經一個多月了,距離拆石膏的日子漸近。現在的他,在家已經不用枴杖單腳自由跳走,聲控也漸漸少了……回想這段日子一些生活細節上他向我發出的愛的邀請,及我如何不嫌麻煩地送上愛的回應,心裡浮現了「難得倚賴」四個字。是的,就讓我改寫鄭板橋的名言「難得糊塗」,記下當下心安的愛的依附──
「獨立難、倚賴尤難、由獨立轉入倚賴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媽媽,洗頭!」
「來了!」
—
[1] 分別是: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逃避型(Anxious-avoidant)及紊亂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四種類型。可以參考愛家協會中文網站扼要簡明的說明:http://www.focf.org/articlesubcategoryadvanced_couplesdetailpage.cfm?ID=33&CFID=2491726&CFTOKEN=78953580
—
陳張慧嫈
出生於台灣,八十年代隨夫定居香港。獻身事主後擔任過教師、學生工作者、女傳道、師母、及靈命培育導師。最愛烹煮美食餵飽人,並從事滋養人身心靈的志業。2007年開始私人執業於「德慧心靈輔導室」,過去三年更致力整合依納爵靈修操練與心理輔導。渴望讓人活得像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