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p.patheos.com.s3.amazonaws.com/blogs/badcatholic/files/2013/02/muziks.png)
(圖片來源:http://wp.patheos.com.s3.amazonaws.com/blogs/badcatholic/files/2013/02/muziks.png)

作者:文化九公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1-2

對於基督教音樂,經常有一種陳腔濫調的說法,就是今日基督教詩歌太多個人感受,太少社會性題材的詩歌,就算有,都是開始進入博物館的「風雨念香港」與「動力信望愛」。實在,你不覺得老套,我也感到厭倦。然而,這篇「小品」討論的重點,不在於詩歌傳遞的內容,而是信徒或者是詩歌創作者,失去了新的宗教經驗,導致如何去創作「新歌」,都是枉然。

不錯,基督教詩歌已經從傳統聖詩中釋放,較有全新的演繹,流行搖滾的Hillsong,抑或台灣的讚美之泉(香港詩歌亦從中翻譯不少),或是本土的ACM詩歌,似乎都是形式上革新,詩歌內容變化不大。就算所謂的創新性,亦不過是抄襲人家,極其量只是偽裝搖滾,心態上仍是為了「傳福音」[1]。至於福音的爆炸性,如何影響生活態度及文化更新,仍然欠缺,結果詩歌創作,沒有進步,更是退步。

不過,我不是要作什麼批判,要找負面批判基督教詩歌,網上有跡可尋。反而希望不斷在這個專欄中,默默寫下來,回到信仰與音樂(對我而言,音樂是搖滾樂)的起點,返回根源。

所以首要的,在之後兩三篇的專欄文章,我會試圖鑽入苦澀的神學思考,盼望能深入淺出,找到本地基督教詩歌一條新出路,結果,James K. A. Smith 一系列有關文化與基督教的書本,吸引著我作為反思內容,先淺進其中一本有關五旬/靈恩的書本。

James K. A. Smith, Thinking in Tongues: Pentecostal Contributions to Christian Philosophy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James K. A. Smith, Thinking in Tongues: Pentecostal Contributions to Christian Philosophy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有留意封面的,不難發現此書絕對與談論搖滾樂沒有直接關係,只不過書中談論福音派如何向他們的弟兄五旬宗/靈恩派學習體會聖靈的同在,這刺激了我對搖滾樂與神學的再想像(re-imagination)。

五旬宗/靈恩派敬拜,著重分享見證故事及盡情釋放身體,所以敬拜時段,多是充滿活力,並經常鼓勵信徒們上台分享見證,彼此鼓勵,從而突破了說教式教導,參加者較容易受感動。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當日在美國的五旬宗/靈恩運動,是由黑人信徒圈子開始的。為了堅固他們的信仰,面對貧富及種族衝突,黑人詩歌的節奏性,是大眾心聲,藉以釋放生活迫人的悶氣。他們的詩歌音樂文本,記錄他們的生存狀況,而著重音色的傳統詩歌,需要人安靜,慢慢欣賞音樂的韻味,但試問每天工作忙碌的草根階層,怎會有心情欣賞音色音樂,大多數時間,他們但求跟隨節奏感,讓一星期的鬱悶,得到在音樂上的暫且釋放。

所以五旬宗/靈恩派的信仰,較吸引草根階層,皆因他們不會與你談論什麼結構性問題,不會與你理性分析討論社會問題。活在被罪者枷鎖的草根階層,唯有依靠外顯的方言祈禱,作為信心的確據。而彼此分享見證故事,正是草根階層的屬靈身分,在共同的掙扎的生活經驗中,藉見證上帝的保守與同在,一起同行與成長[2]。

相反,福音派教會的敬拜,過份著重神學性正確,以及煩悶的宗教詞彙,好像失去了與世界溝通的填詞能力。歸根究柢,這可能是福音派神學,著重理性信仰,不像五旬宗/靈恩派般,先作情感主導。福音派神學,過份活在現代主義式的理性安舒區(comfort zone),忘記對聖靈全然開放。 身體與表情的互動,乃是去睇一場live concert的基本表達,但不知怎的,返回福音派教會敬拜,我們反而坐定定唱,不會有什麼互動性存在的。

固然過份釋放感情,會進入忘我狀態,信徒需要學習先知的靈,需要被控制。但問題是,福音派信徒,情緒過份壓抑,結果在詩歌創作方面,沒有什麼特別,大多只是教義式與說教式的詩歌,沒有情感先決,好像感受不到背起十字架的生活掙扎。

所以詩歌只有小圈子信徒市場,永遠進不了人心的音樂世界。

總括一點,福音派詩歌較內斂及含蓄,五旬/靈恩詩歌即較活力與澎湃。

或許,福音派詩歌,需要學習釋放感情呢?

(待續)

[1] 福音的理解,不知過了多少世紀,仍然是停留使命(mission)and傳福音(evangelism),至於福音如何影響文化塑造(cultural impact),對藝術歷史(art history)的認識,甚或其他普世性的話題,似乎一路而來,都是本地神學所欠缺的。
[2] 當然,過份植入式的個人見證分享,聚焦點只落在個人經歷,仍會容易進入無意識狀態(unconscious condition),最後變成 只要信耶穌,什麼事都可以搞點,變成了「成功神學」,不成功,就是得不到上帝祝福。

文化九公
筆名「風火劍塚」,「基督教」另類樂隊Hallelujah Get Out成員,山寨音樂寨主,死硬派買唱片,後搖滾信徒,深信文字與音樂可以互相補足。天真地仍相信搖滾樂可以帶動個人與社會的核心性改變。酷愛搖滾樂的程度,甚至與「毫無關係」的基督信仰,溝埋一齊作反思,為了在轉角找到另一條生路!

作者blog:http://rockmychurch.blogspot.hk
山寨音樂FB:https://www.facebook.com/ShanZhaiMusic
Hallelujah Get Out FB:https://www.facebook.com/HallelujahGet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