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樹森牧師
過去一年我們可能已從媒體裡聽過、看過不少「語言偽術」的示範,「語言偽術」一詞亦由香港人的「食字」新詞變成通用語。風氣所及,日常人家跟自己說話時,偶然亦會想一想對方所講有多真或多假。但自己這樣想的一刻,心裡也有點不好意思,因為覺得自己好像有點不信人一般。
本欄取名「禛森話」(發音為「真心話」),其實也是食字之舉,起碼我在這裡不想講假的東西。話說回來,「禛」是取自我兒子名字最末一字,「森」就相信各看倌也想到是從小弟名字最末一字而來,以此為名就是希望本欄以父子倆的對話為題材的。不論是童言無忌之言,又或者父子衝撞的對話,若最後也叫自己有點反省的,都嘗試拿這個平台來作個記錄。
命名一事在人類文明裡一直大有學問,正所謂「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名字取得不好委實叫人倍添麻煩。還記得首度將兒子名字介紹給大學的同班同學那刻,就立即被問:「你為何要用上雍正的名?你想他當皇帝嗎?」歷史系的畢業生就始終沒有忘了本業,但自己以禛為兒子命名其實只重視其意,禛字意為至誠感神而得福,我哪會想到甚麼皇帝不皇帝呢!。除卻讀書人對此名的疑問外,其實最多叫自己苦惱的就是帶兒子往醫務所看病,護士往往會將禛字讀成鎮、祺、禎、禧等等。首次聽到的時候,自己也反應不過來,待日子久了才能習以為常。
雖云兒子未有權也未有能力為自己改名,但他卻很是喜歡這名字。話說上週家裡工人姐姐喚他時將他的「禛」叫成了「森」,兒子竟然大發雷霆,還出手打了工人姐姐。出手打人當然是錯,處理此一紀律事件時我問他:「你為何出手打人?」他答道:「她叫錯了我的名,我唔開心嘛!」我說:「叫錯了名可以教曉姐姐,讓她改正,但為何你要如此氣憤?」他想也沒想道:「我鍾意我嗰名嘛!咁就唔鍾意人叫錯啦!」
事後自己回想,其實兒子至今仍未知道自己名字的意思,但一個跟了他五年的稱呼原來已經對他很是重要。到了他朝有日,兒子明白自己名字的時候,他又會怎樣理解自己呢?
—
鍾樹森牧師
人到中年,當過中學教師、神學院教師,現最常被人叫作牧師,心裡仍最愛當老師,所以最愛梁啟超那句:「獻身願作萬矢的,著述求為百世師」。回到家裡,甚麼師也不比一聲「爸爸」,不過爸爸不易當,有激氣時、有開心時、有疲累時,但爸爸又應該會比牧師、老師當得最入心入肺呢!
July 14, 2013 at 2:10 am
打人,真的不太好,要教